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晓、胡锐、杨明艳)11月6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学校党委书记鄢烈洲、校长何保华,校党委副书记田明华、副校长杨旭东,党委宣传部部长喻长春、教务处副处长龚菊明莅临指导,50余名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参加备课会讨论。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晓莲主持。

本次集体备课会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章节,以第一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研讨主题,特邀曾霞老师担任主备课人进行专题分享。曾霞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认知规律,从学情精准分析、教学思路梳理、课堂教学展示三个维度,创新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了“课前寻思想—课中悟思想—课后用思想”教学策略。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设计,深入回应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关键问题,系统分析了该主题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教学方法。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展开深度交流。王瑾老师提出构建“备课—教学—反馈—改进”的闭环教学机制,建议增加“预设与应对”专项模块,通过常态化收集学生反馈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何婧老师评价主备课人“寻道—悟道—行道”逻辑架构清晰,认为其环环相扣的设计为理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胡锐老师表示,案例选择应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与专业特色,通过具象化呈现让抽象理论“活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潘黔玲、刘利老师也分别对主备课人的授课进行点评指导,肯定了一名年轻教师对抽象理论转化为教学语言的扎实功底。
校长何保华对备课会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会议准备充分、内容扎实,充分展现了我校思政课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研能力。他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学重难点,加快课程改革创新;二是强化数字化场景应用,运用仿真平台等手段激活课堂,提升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三是构建“过程性+综合性”多元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掌握与价值养成双重考核;四是加强理论武装,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备课教学的“案头卷”与“必修课”。
党委书记鄢烈洲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集体备课是推动“资深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共成长”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铸魂育人 “金课”的关键抓手。他从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一是坚守思政课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建院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要筑牢政治信仰之基,扎扎实实落实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提升政治水平,要锤炼教学技艺之能,通过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找准教学切入点,用真心真情与优质教法感染学生、提升教学实效;三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校内部门协同、课内外实践衔接、教与学评价联动,依托第二课堂打造“沉浸式”实践品牌项目,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此次集体备课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上级关于思政课建设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为秋季学期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集体备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聚力打造铸魂育人“金课”,助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审核:张晓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