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记者蒋勇辉 摄影熊闰陶
秋日暖阳透过凌峰楼B301机房窗棂,在木地板上洒下跃动的光斑。今天的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期待——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2023届校友、武汉映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徐子清重返校园,以“叩问未来”为主题,与2026届准毕业生们分享成长故事。
我指尖摩挲着改了好几遍的采访提纲,指导老师余芳的话又在耳畔回响:“徐子清最特别的,是把学生时代‘不放弃’的劲儿,转化为创业的‘硬支撑’。你得挖掘这份韧性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望着资料上“联合创始人”几个字,我心里忍不住犯嘀咕:校园里那些平常的坚持,怎么就生长成了后来闯世界的底气呢?
校园“较真劲”,是创业的“原始股”
推门而入的徐子清学长,步履沉稳,身着简约湛青POLO衫,没有商务场合的疏离感。他那双沉静温和的眼睛,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学弟学妹们好,站在这儿,我好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了。” 一句简单的开场白,拉近了距离。这份真挚透着暖意,让我原本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站在眼前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徐总”,而是一位踏上青春归途的学长。
他未提创业成绩,先聊起武职大那些“韧性时光”:“大二做公益宣传视频,就为一个交互设计的小细节,我们团队在教室泡了整整一周,稿子改了十几遍。有人眼睛熬得通红,鼠标却没放下过。那时候总觉得是自找罪受,直到创业了才懂得,那种‘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劲儿,是校园给我的第一笔创业财富。”
这番话一出口,在场同学们都点头 —— 谁的大学没有为课程作业磨到深夜、为学科竞赛通宵熬夜呢?可徐子清学长把这份“校园里的执着”,原封不动带到了创业里。
就是这份“较真”,成了他闯过创业难关的底气。“刚创业时,我们三个人挤在20平米的小工作室,为了赶客户的项目,连着熬了48小时。交方案前十分钟,我手都在抖,但一想起大学剪片到天亮的那些夜晚,就告诉自己:再撑一下,肯定能成。”
沉浸在学长的故事里,我慢慢想起智能制造学院的杨一帆:初登技能大赛赛场时还是“小白”的他,硬是凭着“再试一次”的狠劲,半夜对着代码反复琢磨,一年后站上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徐子清和杨一帆的故事交织在脑海里,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靠汗水和坚持,才能夯实理想的基石。
韧性之外,共情力与好奇心织就“能力网”
到了提问环节,我赶紧站起来,道出了大家心中的疑问:“学长,除了韧性,校园里还能培养哪些本领,将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呢?”徐子清的目光扫过全场,像跟朋友聊天似的:“韧性是基础,但想走得远,还得靠共情力和好奇心。”
他进一步解释:文化传播这行,技术会更新,方案也会过时,但“只有用心感受到客户的需求,对世界一直保持像孩童般的好奇,才能找到真问题,走出新路子”。
稍作停顿,徐子清又复盘起大二时的团队项目:“那时候为优化一个用户交互的细节,我们甘愿在图书馆待一周,前后改了十多稿。当时不懂为啥要这么‘折腾’,后来才慢慢明白,就是那股子‘钻劲’,让我对用户想要什么越来越敏感。”
这话点醒了我 —— 原来校园里的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在磨砺我们:组织活动时琢磨同学的喜好,是在练共情力;尝试着用新方法做宣传,是在积攒好奇心。这些零散的经历,早就在不知不觉中串联起来,与韧性一同编织成一张坚实的“能力网”。
而且不仅仅是徐子清校友,武职大好多学长学姐的成长故事都透着这个理:2016级的胡紫维,用七年从专科生考上中国矿业大学的博士,当年在实训室反复拧消防阀门的经历,竟然成了他学术论文里最接地气的创新支点;曾困在“英语迷宫”的尹圣威,每天早上六点雷打不动背单词、抠语法,最后以高分叩开本科之门。他们的故事,跟徐子清的分享叠加,更让我坚信校园里的每一份坚持,都不是白熬的;这枚由韧性、共情力与好奇心组成的“金钥”,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敢于突破困境的行动勇气。

一场分享,传递“不怕难”的底气
分享结束后,徐子清被围着问个不停:“学长,怎么平衡学习和实践呀?”“创业遇到坎儿了该咋办?”他没敷衍,而是以大学经历作答:“我当年也迷茫过,但会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就像剪视频要先写脚本、再拍摄、最后剪辑一样,一步步推进,心里就不慌了。”
我静静站在角落,听学长娓娓道来,望着同学们眼里闪烁的光芒,教室里的灯光仿佛也被注入了暖流而变得格外温润。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余芳老师说的“特别”—— 这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一场弥足珍贵的“薪火相传”:徐子清正把“校园韧性能化作创业底气”的信心,悄悄地种进每个人心里。
“武职大教给我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不怕难、肯坚持’的底气,是直面未知、拆解困境的无形金钥。这份底气,我想传递给你们。”夕阳落在笔记本上,“将校园韧性淬炼为解锁未来的金钥”这行字,在光影里格外明亮。
后记:我的“金钥”,在慢慢成型
整理采访手记时,我发现自己的使命已悄然改变:这次采访不单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更是记录了一场温暖的接力—— 徐子清递来的“金钥”,已通过这场真诚的分享,稳稳落到在场每个人的掌心。
从胡紫维的“七年考博路”、杨一帆的“世校赛夺金”,到尹圣威的“逆袭凯歌”,再到与徐子清的温暖相逢,这些镌刻在武职大时光轴上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从学长那里接过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是一份坚定的信念,一种“解锁无限可能”的勇气。未来或许有坎坷,但此刻,因这场“心灵返航”,我多了一份笃定,添了一份力量。
其实,解锁未来的“金钥”,就藏在你我的每一次努力中。从现在起,在课堂里笃学求知,在实践探索中培育共情力与好奇心,悄悄积蓄足以迎接风雨的校园韧性,然后带着它,去推开属于自己的理想之门。
审核:陈玲玲 责任编辑:娄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