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红土育“新声”!时尚与传媒学院笃学绘声实践队以推普为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者:xww来源:时尚与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5-08-31浏览次数:34

       通讯员 夏露露  摄影 张马涛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8月1日至15日,时尚与传媒学院“笃学绘声”暑期社会实践队继2024年暑假后再度奔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开展为期15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践团队以“校地深度协同、服务精准滴灌、文旅融合创新”为核心,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传承、技能培训、云端助农紧密结合,探索出“语言赋能+多元服务”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校地共建青年夜校:让推普课堂成为技能成长“加油站”

     “以前总觉得普通话用不上,现在不仅敢开口,还学会了手工编织,以后接待游客时能好好沟通,还能展示咱本地手艺!”田铺大塆青年小吴边拿着刚做好的挂件边分享。小吴的改变,源于实践队与团县委合作打造的“青年夜校推普技能+”特色课堂。

青年夜校手工推普课堂

       结合当地青年“白天务工、晚上有空”的特点,实践队设计“手工+语音”“文化+表达”“职业+规范”三大课程。队员结合新县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用普通话讲解制作步骤,让学员在学手艺时纠正发音;邀请村民讲述红色故事与民俗传说,引导青年用普通话梳理脉络、优化表达,培养“乡村文化讲解员”;针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电商创业者,重点培训接待用语、产品介绍话术,如教民宿老板讲解“红色研学路线”。

       每晚7点,田铺大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灯光准时亮起,青年们围坐一起,练发音、学技能、谈规划。截至实践结束,“青年夜校”累计开课3场,培养100余名“会说普通话、能讲家乡故事、懂基础技能”的乡村青年骨干,该教学模式还被纳入当地“乡村人才培育计划”长期推进。

       调研赋能推普墙绘:让视觉载体成为语言推广“活课堂”

       为贴合乡村需求,实践队首推“乡村语言环境与推普需求”专项调研:走访23户农家、12家民宿商铺、1所中心学校,发放120余份问卷,访谈80余人,梳理出三大核心需求:村民急需旅游接待、农产品销售的普通话话术,却缺直观学习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推普氛围弱,儿童、老年群体更易接受“图文结合”形式;村民希望推普内容结合本地文化与产业。

实践团队深入调研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队确定以“墙绘+语言”为核心,打造可视化、场景化的推普阵地,并联动直播传播扩大影响,具体推进两大行动:设计5幅主题墙绘,含1幅旧墙绘翻新、4幅新增,“实用场景墙绘”标注拼音,方言与普通话对照墙绘用“搞么斯—干什么”等新县方言搭配,降低学习门槛;开展2场“跟着墙绘学普通话”直播,队员讲解设计思路、教读句子、云游村庄,单场直播点赞破1.2万。

推普墙绘制作

       墙绘完成后,不仅成了田铺大塆新的“文旅打卡点”,更化身“户外推普课堂”,村民、学生驻足学习,家长带孩子对照照墙绘练习发音,真正让普通话“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精准服务多元群体:让推普力量成为乡村发展“助推器”

     “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在田铺大塆中心学校,实践队员朱奕宇正带着30余名孩子开展“趣味口才课”,通过绕口令、诗歌朗诵、红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克服“不敢说普通话”的羞涩。

       另一边,队员郑洋洋、张马涛走进村民陈阿姨的民宿,手把手教她“您好,欢迎入住”“这边是红色研学路线介绍”等接待用语。直播间里,队员张家瑞用普通话向网友推介当地手工刺绣。

开设童心筑梦口才班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实践队打造“分层分类”推普服务体系:面向少儿,开设“童心筑梦口才班”,设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推普手工课”,服务60余名乡村儿童;面向农户商户,开展“上门教学”,分组走进40余家院落、商铺,定制“常用语手册”,帮杂货店老板练习“您需要的商品在第二排货架”,现场纠正发音误区。

开设推普手工课堂

       红色赋能推普行动:让标准语言成为革命精神“传声筒”

       新县是全国著名“将军县”,拥有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等丰富红色资源。实践队将“红色传承”与“语言标准”深度融合,打造“学红色历史—练标准发音—讲革命故事”闭环行动。


实践团队在红色基地

       队员先走进红色遗址,系统学习“红军挑粮”等革命历史,掌握讲解语气与节奏;再针对“冲锋”“根据地”等易读错的红色词汇,制作“普通话发音指南”,标注方言中易混淆的声母、韵母,发放给村民;最后开展“红色故事标准讲述”实践,帮助村民优化表达。实践尾声,团队还与乡政府达成初步合作,计划开发旅游宣传二维码云讲解,推动乡村红色旅游业发展。

实践团队在红色基地重温入团誓词

乡镇府领导与实践队员座谈

     “以前用方言讲‘红军挑粮’,游客常听不懂,现在用普通话,游客听得认真,还会主动问路线。”村民讲解员老吴说。标准普通话让革命故事更易传播,红色基因也随之代代相传。

       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从“青年夜校”到推普墙绘,从农家教学到直播间推介,再到红色遗址宣讲,实践队用语言搭建乡村发展桥梁。未来,时尚与传媒学院将持续深化与新县的校地协同,完善“推普+红色传承+产业赋能”服务体系,让更多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扎根老区,以标准普通话破解文旅传播、农产品外销的语言壁垒,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注入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陈玲玲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