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故事】从“光电尖兵”到“迷彩卫士”——“95后”孔祥喆的 "追光方程式"

发布者:xww来源: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41

       通讯员 钱鑫垚

       凌晨四点实训室内,焊枪的橙光在孔祥喆睫毛上跃动。他盯着显微镜下的电路板,指尖捏着0.5毫米的焊锡丝,像捏着一根绷紧的弦——350℃的高温正舔舐着铜板,要让焊点像“饱满的谷粒”般圆润,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这是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光电实训室的寻常夜色,也是2025届毕业生孔祥喆“追光之路”的起点。

       作为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22301班学生,孔祥喆曾是实训室调试激光设备的技术能手。如今,他以一场坚定的青春“转场”,让奋斗之光在“光电蓝”与“迷彩绿”的交汇处熠熠生辉。

       光电实训室里的“技术追光者”

      “焊枪角度偏3度,焊点就会变成‘扁米粒’。”孔祥喆的实训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样的“技术秘笈”。

       作为光电专业的尖子生,他的宿舍总是摆着两套“装备”——《工程光学基础》课本和ARM开发板。大二那年主导51系列单片机设计项目时,孔祥喆带着团队在实验室扎了72小时。第三天凌晨,当最后一根线路通过EDA软件生成PCB图时,他趴在桌上睡着了,一旁的草稿纸上画着反复修改的痕迹。他和团队完成的项目设计图,被专业课老师当作教学范例。

       这个总爱把“实训500小时”挂在嘴边的“工科男”,在学生会工作中同样精益求精。担任院学生会执行主席期间,他针对新成员经验不足的问题,设计了“实景走场+逐帧复盘”的实操式培训机制。50周年校庆晚会当晚,孔祥喆举着对讲机穿梭在场地间,蓝色志愿者马甲后背洇出的汗渍,恰好印在LED屏校庆logo的光斑里,像给青春盖了个滚烫的邮戳。 

       “申本”征程中的“青春代言人”

       2024年夏天,教育部专家组的“申本”评审座谈会成了孔祥喆的“新战场”。作为在校生代表,他给发言稿起了个硬核名字——《0.01毫米的追赶》。”我们实训车间的激光打标机,和本科院校同型号设备的精度差,就是我们每天要啃的硬骨头。“这句话的背后,是他翻了不知多少遍的《工程光学基础》,关于“激光聚焦误差”的段落被彩笔圈了又圈。

       为了让汇报既有“技术质感”又有“情感温度”,他把调试电路的精密逻辑和活动组织的严谨细致搬进了筹备工作:一个月内组织8次彩排,像校准激光波长般反复打磨每个环节;设计多套差异化调研问卷,用交叉分析的方式梳理有效建议;汇总核心数据建立动态模型,提前模拟迎检场景及应对方案。

       有一次伏案打磨PPT至凌晨,当时他盯着背景图里的校徽出神。团队成员后来回忆,电脑屏幕的冷光漫过他微蹙的眉峰,像极了实训室里彻夜未熄的激光束——冷静、专注,却积蓄着穿透一切的力量。

       专家组离场时对孔祥喆赞许有加:“武职学生的‘技术浪漫’,藏在毫厘之间的较真里,藏在跨界融合的巧思里,一点不比名校生逊色。”

       军旅追梦路上的“矢志笃行者”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被孔祥喆写在《征兵手册》的扉页。大一那年第一次听征兵宣讲,他回到宿舍就把“迷彩绿”设成了手机壁纸。

       2024年10月,得知2025届毕业生征兵体检定在翌年1月,身体瘦弱的孔祥喆在日记本上画了一个加粗的"冲锋箭头"。从此,清晨7点的校园跑道多了一个倔强的身影,5公里长跑风雨无阻,摔倒后爬起来他笑着对陪跑的室友说“这是部队在提前考验我”;一日三餐严格执行营养师定制的食谱,像遵循电路设计图般精准把控蛋白质与碳水的配比。两个月后增重6公斤,他挺直腰板,对着镜子笨拙地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那段日子里,孔祥喆的书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单片机教材和《征兵宣传手册》。实训课上,他调试光电传感器的手更稳了。“说不定哪天在部队,这些技术能派上用场。”他一边说,一边用镊子夹起毫厘之微的光电元件,像在捏一颗即将发芽的种子。

       2025年4月,孔祥喆心底那个沉甸甸的梦,终于落地成了滚烫的现实 —— 他真的成了一名守护家国的军人。当“迷彩绿”第一次裹紧他的肩膀,孔祥喆在军营的第一封信写给了辅导员。信封里夹着一张明信片,背面是他用钢笔勾勒的刚刚升格为“职业本科”的母校校徽logo,重影处的墨迹层层叠叠,像他流泪时模糊的视线。

      “母校,您是我青春里最暖的光源。”字迹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笔锋里藏着焊电路板时的专注,带着在操场奔跑时的喘息,更有着敬军礼时的坚定。原来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片段,早已在他灵魂深处熔铸成同一种质地——那是属于追光者的,既锋利又柔软的光芒。

       审核:任超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