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工程】十五年坚守再出发 武职大“楚地青苗”实践团深耕秭归助振兴

发布者:xww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153

       通讯员 杨舒情、王凯  摄影 张马涛、杨珊珊、李默涵

    7月2日至17日,盛夏的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农人”——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楚地青苗”社会实践团18名师生。这支由12名跨专业学生及6名指导教师组成的队伍,带着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再次踏上这片热土。

       团队成员涵盖电气自动化、影视编导、大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总结前十四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楚创未来”特色课程体系,并专门成立新媒体助农小分队。秉持“向外播种,向内扎根”的理念,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传播楚文化基因、守护乡童成长、赋能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在火热实践中淬炼青年担当。

       数智赋能解锁农旅融合密码

       7月2日,新媒体助农小分队深度探索水田坝乡以农副产品为核心搭建的“四大旅游产业”,围绕“商科赋能,新媒体助力”展开研讨,为乡村振兴寻找“最优解”。

       4日至7日,小分队以水田坝乡农旅资源为核心,精心策划并高质量开展3场直播,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乡村“云游”新体验,累计吸引2万余人次观看,为当地产业旅游新增曝光量1.1万次,直播平均在线人数较前期提升60%,峰值在线人数跃升53%。

       8日,小分队联合青蒿峪村“两委”,创新启动“村委发动、农户参与、学子力行”的直播助农新模式。队员们在烈日下高效完成选品、备链、推广全流程,历经2小时实地站播,成功售出初级农产品千余元。

       9日至17日,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摄制5部水田坝乡宣传影片和3条引流短视频,助力“深闺”美景“火出圈”;挖掘秭归红色资源,创作2期微党课视频,把楚地的革命精神,从秭归大山传向远方。实践结束后,团队将所有采风拍摄素材移交乡政府,为地方持续推广提供长效资源支撑,获得了乡政府的高度认可。

       “楚创润苗”课程滋养乡童成长

       7月2日至17日,支教分队以“楚创润苗”育人课程体系为依托,将湖北秭归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生动育人载体,通过“文化铸魂-红色培根-科创启智-生态立行”四维联动模式,为湖北支点建设培育新时代“青苗”。

       传统文化浸润课上,与孩子们共诵《橘颂》、探访屈原庙、巧手包制秭归粽,在楚风楚韵的熏染中厚植乡土情怀;红色基因传承课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走进马营村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夏明翰生平事迹馆、秭归革命历史陈列馆,在历史学习中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科学素养拓展课上,队员们通过基础电路实验、魔方思维训练、创意手工实践、趣味数学游戏等课程,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协作间培育逻辑创新力;同时开展“我在吒溪河有条鱼”长江大保护系列活动,鼓励孩子们参与生态知识问答、设计环保标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责任担当。

       课程体系引导孩子们在楚文化中寻根,在红色教育中立志,在科学探索中增智,在生态守护中担责,致力于为区域发展培育有根、有志、有为的时代新人。

       十五载坚守见证双向奔赴

       自2011年启动校地共建项目以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团委始终将深度调研为实践根基,持续校准服务方向。团队成员年复一年走进乡政府、村委会,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成效;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访谈调研,细致了解村民在子女教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为支教课程体系持续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

       十五年间,一代代武职大青年用脚步丈量乡土,亲眼见证马营村从泥泞土路到柑橘产业路纵横,从留守空巢到产业旅游勃兴发展;一代代武职大青年把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期盼,一点一滴融进支教课堂。

       在为基层教育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楚地青苗”社会实践团也成为青年学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十五年深度社会实践,累计实践队员240余名,授课1680余节,帮扶人数1340余人。在此过程中,涌现出郑红艳、胡铭镜等多名优秀代表:郑红艳在服务队帮扶下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并以实践团队员身份重返马营村支教;胡铭镜受优秀校友张义波事迹感召,毕业后选择返乡担任马营村乡村振兴专职干部。

       十五年,秭归与武职大早已“血脉相连”,见证着“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武职大青年在责任担当中锤炼过硬本领,在荆楚大地上写下了“请党放心”的生动注脚,让爱国情怀从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成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具体行动,实现了“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的双向赋能。

       审核:余娜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