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春艳 大学生记者 沈艳花
7月11日至14日,时尚与传媒学院“智创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5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王春艳、余芳的带领下,深入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管家巷,开展以“AI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6项、省级42项、市级260余项。然而,许多非遗项目当前面临着传播渠道单一、技术应用不足的发展瓶颈。为助力破解难题,时尚与传媒学院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古老技艺注入数字活力,探索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之路。
深度访谈:探索“AI+非遗”在可持续发展路径
7月12日,团队成员聚焦技艺传播现状、发展瓶颈及对“AI+非遗”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实地走访了襄草香文化馆、昭明李记红糖饼店、老河口木版年画店及老字号襄阳牛肉面店,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及经营者展开深度访谈。
团队成员在昭明李记红糖饼店采访传承人
团队成员在襄草香文化馆采访传承
团队从深入访谈中了解到,非遗传承人普遍精于技艺传承但疏于传播推广,对AI等新技术的了解虽有限,却有着迫切的应用需求。老字号襄阳牛肉面传承人坦言:“手艺做了几十年,宣传还得靠政府支持和学生助力,非常希望懂AI的年轻人能帮我们把老手艺传播出去,让它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
技术赋能:AI让非遗技艺可视化传播
基于访谈获得第一手信息,团队于7月13日提炼出各非遗项目的核心魅力与工艺细节,运用AI动态动画技术,将抽象的药性配伍、工艺流程等专业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可视化短视频。
团队成员使用AI工具制作非遗工艺可视化动画
这些AI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的两天时间里,部分作品便获得1000+浏览量,有效激发了传承人拥抱技术创新的热情,也为非遗活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
实践育人:在非遗传承中实现多元成长
此次实践活动为团队成员带来了专业技能、认知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目前,团队成员已能独立完成访谈提纲设计、核心信息提炼、AI视频方案策划与制作等全流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锻炼,同时强化了青年一代在非遗传承中“让技艺活起来、传下去”的责任担当。
团队将根据传承人反馈进一步优化AI传播方案,助力襄阳管家巷的非遗魅力借助技术力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团队负责人感慨道:“这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我们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更领悟到守护非遗既要‘守艺’,更要‘传艺’。”
“用科技为老手艺插上翅膀,让深巷酒香飘得更远,让古城记忆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指导老师余芳表示, 对于时尚与传媒学院的学子而言,这场“AI+非遗”的实践,恰是一次专业初心与文化使命的深刻共鸣。
审核: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