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艺璇 摄影 易宇阳、肖仡舟、张马涛
5月9日至15日,由学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时尚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对话民族韵·悦纳心自我”多元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圆满举行。来自13个民族的60余名学生齐聚一堂,通过志愿服务与文化体验,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融中感知爱、传递爱,为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增添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社区志愿行:多元文化传递温情
5月9日,保利时代社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此拉开帷幕。由各学院不同民族志愿者与“绿织清风”志愿者团队组成的队伍,以热情与真诚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
学生表演土家族摆手舞
活动伊始,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学生代表以一段土家族摆手舞点燃了现场氛围。伴随着清脆的竹铃声,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与飞扬的衣袖,将观众带入古老而神秘的土家山寨。社区居民王女士赞叹道:“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摆手舞,舞者的笑容极具感染力,仿佛将快乐传递到了每个人心里!”
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居民唱跳拍拍操
随后,志愿者们带领居民们体验了轻松愉快的拍拍操。在欢快的节奏中,老人们舒展筋骨,孩子们笑声不断,陌生感在互动中悄然消融。68岁的李奶奶感慨道:“平时很少有机会活动,今天跟着年轻人动一动,身心都舒畅了许多!”来自建筑工程学院的维吾尔族志愿者伊再提古丽·奥布力喀斯木表示:“看到大家投入的样子,我也被这份快乐深深感染。”
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居民开展香囊制作活动
活动的文化亮点当属端午节香囊制作。志愿者们准备了艾草、菖蒲等中药材,以及绣有民族纹样的布料。时尚与传媒学院的石凯悦为大家讲解:“苗族的蝴蝶纹象征祖先庇护,土家族的虎纹寓意驱邪避灾……”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居民们穿针引线,制作出色彩斑斓的香囊。藏族志愿者加央朗珍动情地说:“妈妈每年都会为我做香囊,今天和大家一起制作,仿佛回到了家乡。”
来自智能制造学院的蒙古族学生傲德·甫路菜仁分享道:“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为社区传递了快乐,还结识了不同民族的朋友。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却在这里共同成长。” 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心灵的交流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工坊心旅记:手作时光疗愈心灵
5月15日,时尚与传媒学院活动室内,“多元民族心理健康工作坊之工坊心旅记”温馨开启。各民族学生代表、心理委员与志愿者们围坐一堂,通过指尖艺术探寻民族艺术的共鸣。
活动以“民族文化与心灵成长”为主题展开。主持人提到:“蒙古族的长调能舒展心结,傣族的慢轮制陶讲究心手合一……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心灵疗愈智慧。”这番话语引发了大家对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深刻思考。
学生志愿者做操作讲解
随后,志愿者分组展示了漆扇、布画和香囊的制作技巧。播音24302班的心理委员郝燕涛分享道:“漆艺讲究‘慢’,正如我们对待情绪,需要学会观察与接纳。”
手工制作体验现场
在创作环节,参与者全神贯注投入其中。维吾尔族学生依米然·依比布拉用蓝色颜料勾勒扇面图案:“蓝色代表天空和永恒,画的时候仿佛烦恼都被风吹散了。”一件件精美的漆扇、布画和香囊在巧手中诞生,既展现了才华,也凝聚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学生成果展示
分享环节中,哈萨克族学生吾勒合曼·祖勒哈尔捧着香囊说道:“以前总把心事藏在心里,今天发现可以用这样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很神奇。”土家族学生彭林灰感叹:“专注于漆扇制作时,烦恼烟消云散,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活动负责老师说:“当指尖触碰传统工艺,心灵也找到了栖息的角落。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疗愈资源,希望同学们在传承中学会关照内心,实现文化认同与心理成长的双向奔赴。”
作为2025年“5.25心理活动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对话民族韵·悦纳心自我”系列活动,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载体,引导青年学生在文化认同中增强自信,在艺术创作中释放压力,在互动交流中建立情感联结,在志愿服务中确立民族自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一次独特的心理疗愈体验,也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了新的路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继续深化“心理育人+文化育人”模式,让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中,提高文化适应性,以开阔的胸怀悦纳自我、拥抱世界,共同绘制校园心理健康的多彩画卷。
审核:吴量、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