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浸润青春的实践课堂:把思政课 “种” 进梁子湖畔的泥土里

发布者:xww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6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媛媛)4月24日,在“全国文明村”鄂州市梁子湖畔茅圻村,一场由“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吴树堂与“全国三八红旗手”余巧联袂授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课火热开讲。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与艺术设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商学院师生代表,在鄂州市东沟镇镇长郑伟、镇党委委员屈丹及茅圻村支部书记刘会康等地方干部协同支持下,共赴鄂州市东沟镇茅圻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政校村三方共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吴树堂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课开讲

       在吴树堂为全体学生开课后,“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余巧(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大思政课”特聘教师)在茅圻村“巧巧工作室”开讲“行走的思政课”。这位扎根基层十年的90后村干部,以“有事有烦恼,随时找巧巧”的承诺,带领学生沉浸式解码“茅圻余巧工作法”——通过“民情速递”“纠纷快调”“服务代办”三大机制,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融入日常走访。

     “鄂州是我的根,能成为乡亲们的‘解忧树洞’,我比什么都幸福。”余巧寄语青年学子,“基层是青春最好的课堂,希望更多人带着知识回到乡土,让奋斗的坐标系锚定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余巧在“巧巧工作室”授课

      “人生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茅圻村普法驿站的斑驳树影下,吴树堂将“价值二问”抛向现场学生。学生们沿法治长廊一字排开,有人远望辣椒基地陷入沉思,有人争相起身抢答:“是像余巧姐那样扎根乡土,让政策暖流淌进乡亲心坎!”“是用专业所学为农产品设计包装,让‘土特产’变成‘金名片’!”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吴树堂在“茅圻村普法驿站”讲授“青春与奉献”

       讲授完毕,师生移步茅圻村辣椒种植基地,踏入湿润的田垄,在分株移苗的劳作中感受村集体经济的脉动。

     “这垄辣椒苗间距太密会影响结果率,得把多余的枝杈掰掉。”农户现场指导,学生们俯身修剪枝叶,指尖沾满泥土的湿润。吴树堂老师俯身拔草,“大家看,辣椒苗的分株就像集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你们的设计稿能变成包装箱,直播镜头能让山货走出大山,这些‘毛细血管’就能连成乡村振兴的‘大动脉’。”他指向远处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那边是村集体今年新建的智慧农业区,等你们把专业知识带进来,这里的‘毛细血管’会更粗壮!”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村辣椒基地进行分株移苗

       下午,在余巧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四组师生团队分别深入村民家中开展调研。

     “我风湿膏药贴了十几年,如今再不用冒着雨雪去市里买药啦!”茅圻村中心户长钟邦如讲述。他患颈椎病、风湿病多年,十余种常用药由镇卫生院“云端配齐”、“巧巧”们(余巧工作室团队成员)准时上门收集药单。这份“银发药单”背后,是“巧巧工作室”以数字代际反哺破解留守老人就医困局的创新实践——“您写药名,我们跑腿”,让留守健康线牵起城乡连心桥。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农户家调研

       走进老党员钟家和家中,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齐全崭新的家电设备,庭院里鲜花竞相绽放,颠覆了调研师生对传统农居的固有认知。提及村集体资金使用规划,这位老党员说:“当然是先为老人和留守儿童做服务,解决他们的需求”。而当被问及个人需求时,他斩钉截铁:“我们日子好了,更盼着国家强盛!只有祖国腰杆硬了,咱小家的日子才更踏实!”

       调研结束后,在镇党委协助下,一场“乡村振兴与青年担当”的对话在村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热烈展开。学生们将调研中的困惑化作直白提问:“作为学长学姐,您当初选择返乡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您每天的工作日常里,哪件事最让您难忘?”“您从校园走进乡村,面对留守老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经历了哪些心理关、能力关?”有学生直率追问:“基层工作这么累,您有没有过后悔的念头?”镇返乡选调生们接过话筒,用沾着泥土味的故一一事作答。“当我用一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一场村部联欢会的时候,这种被认可被需要的快乐,是空调房里永远体会不到的。”95后镇团委书记涂章雄以“泥土快乐学”为引,解码基层治理的“价值方程式”。

东沟镇返乡选调生与学生对话“理想与价值”

       实践成果汇报环节,学生们表示爱听这样的思政课。“这场沉浸式思政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村民眼中的光、田间蓬勃的绿、文化墙上跃动的墨香。当城市青年的视角与乡土实践碰撞,我看到了传统乡村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鲜活路径,也触摸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机遇。”商学院郑泳莹在实践汇报环节动情地说道。

       经过评选,学生团队分别获得由鄂州市东沟镇共青团颁发的最佳创意奖、最佳风采奖、最佳调研团奖和最佳协作奖。

       本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乡村振兴为“活教材”,将思政课从“三尺讲台”延展至“广袤乡野”,让“人生价值”“共同富裕”“基层治理”等抽象命题化作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学生在村民“有事找巧巧”的欢笑声里读懂“以人民为中心”,在返乡选调生的对话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思政课褪去“刻板说教”的旧衣,换上“知行合一”的新裳,让“大道理”在汗水里发芽,让“小我”在泥土中拔节。

       审核:张晓莲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