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讲台上,郭英东时而激昂慷慨,时而低回婉转。讲台下,学生屏气凝神,目光紧随着他的身影,仿佛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近日,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逸思北楼302教室,一场特殊的思政“故事会”正在上演。这是郭英东老师的课堂一幕。
金融24303班学生宗欣妍坐在前排,她攥紧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说:“郭老师讲课就像看电影,画面感特别强。他会模仿不同人物的语气,讲到毛主席就沉稳厚重,说到周总理音调就升高,节奏也会变快。”
郭英东的思政课是一场生动的“故事会”。在讲授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知识点时,他组织学生编排即兴剧,生动再现当年互助组入社场景,把三尺讲台变成了“历史小剧场”。
廖珊珊扮演的政府代表身姿笔挺,眼神坚定,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焦银双饰演的贫农眉头轻蹙,满是顾虑;李每美扮演的中农满脸狐疑,暗自嘀咕着入社后自家土地和牲口的归属问题。在“政府代表”的耐心讲解下,“贫农”逐渐展颜响应,“中农”虽有犹豫但也顺应大势。
宗欣妍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挺有意思的,同学们好像真的走进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郭英东认为,演绎能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变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改造对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认同感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为了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郭英东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到四渡赤水时,他请学生分
组扮演红军指挥部、各军团等角色,以教室模拟战场,标注赤水河、遵义等关键地点,发放作战指令,各小组根据角色任务开展模拟。讲秋收起义时,他会引导学生绘制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让学生理解体会“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讲三湾改编时,他又在课件中展示三湾村旧照,语重心长讲述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帮助学生理解“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意义。讲到抗美援朝,他结合影像喊出“为了祖国下一代,我们死也要守住阵地”时,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莲说:“他总能把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在郭英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党史学习中。
郭英东的“说书”功力并非天成。为了讲好每一个革命故事,他会反复揣摩练习,琢磨语言表达上的抑扬顿挫。“要让学生入戏,首先自己得‘疯魔’。”他笑着说。郭英东的教案总比其他老师多一份标注,那就是语气、节奏和情感层次。
这份“刻意”还体现在细节打磨上。他通过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大家有没有想过红军为什么要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会凸显冲突与目标来讲述矛盾,如“这井冈山成为革命根据地啊,那可是有大讲究的!”他会通过细节刻画描述人物内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如“咱们想想,打仗的时候什么最重要?”他还会使用具体语言构建场景并结合数字、比喻等手法营造视觉联想,如“原有5000多人的部队仅剩下不足1000人。在微弱的油灯下,讨论持续到天亮……”
郭英东说:“历史本身就是最精彩的剧本。我们要做的,是用文化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扉。”他将评书的“扣子艺术”融入教学,设置悬念时配合独特的嗓音和肢体语言,“欲知西路军如何绝境求生,请听下回分解”;他借鉴戏曲的“唱念做打”,在讲解“抗日游击战”时,现场表演八路军战士拼刺刀的动作要领。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不是填满容器。”郭英东说,当他看到学生们眼中有光时,他就知道,那是对他讲授的实时反馈。
暮色中,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302教室的投影屏上,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作的画面渐渐隐去,郭英东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走廊:“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你们准备好了吗?”(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蒋媛媛)
详情请见:思政课堂上的 “说书人” ——记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郭英东 (中国教育新闻网)
思政课堂上的 “说书人” ——记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郭英东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