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今天,杨帆的手工育人实践犹如一股清流。他用人类最本真的创造冲动,对抗技术时代的情感短暂易逝,让教育中的爱与成长,在手工的褶皱里得以长久栖息。或许正如造价20302班丁正东在锦旗上写下的:“桃李满天下,雨露润春华”——真正的教育,永远生长在有温度的土壤里。
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杨帆老师的办公室堪称“时光博物馆”。墙上悬挂着日前毕业生赠送的锦旗,书架上整齐码放着732张明信片,电脑里存储着180G的视频素材。这位90后辅导员用一双灵巧的双手,在五年时光里编织出独特的教育图谱。
一笔一画凝固成长时间
732张手绘校园风景明信片是杨帆送给183名毕业生的毕业礼物。0.38mm的针管笔在晨光熹微时触碰卡纸,勾勒出凌家山上的钟楼和暮色中端正的实训大楼,给学生的寄语则工工整整地记录在卡纸的空白处。
“你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模型让我想起自己初入职场的模样。”给造价20302班丁正东写寄语时,杨帆的笔尖在“模样”二字上洇开淡淡墨渍,像曾经的青年杨帆抱着模型冲进办公室时,阳光在他眸子里折射的细碎光斑。
“你画的建筑施工图惊艳了整个办公室。”张家麟的图纸曾被专业老师反复端详,评价为“画得比CAD生成的还周正。”想起这个细节,杨帆下笔时,“惊艳”二字落得格外用力。
“教育需要仪式感。”杨帆摩挲着明信片边缘,那里残留着未干的墨香。连续二十一个夜晚,为了完成这份礼物,他每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在732张卡片上复刻着校园的晨昏,笔尖游走时,青春在欢乐地吟唱。
杨帆这种对手工细节的极致追求,始于2021年春天。
造价班的一名学生身患恶性骨肉瘤,治疗期间躺在病床上通过手写明信片与杨帆交流。“被人惦记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女孩在QQ空间的留言令杨帆感触良多。
“在这个即时通讯的信息时代,手作能创造数字无法替代的情感重量。”杨帆说。
“这是最珍贵的毕业礼物。”丁正东说。当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声在耳边响起时,这位年轻的技术员总会想起杨帆老师熬夜作画的剪影,想起那些在笔尖凝固的晨昏和在墨痕里生长的岁月。
一帧一秒雕刻教育年轮
《武职回忆录》短视频也是杨帆送给学生的手作礼物。
打开杨帆的手机相册,就像开启一扇宝库大门,里面堆积着五年积累的影像。他像考古学家一样梳理着,那里有军训时丁正东因紫外线灼伤所致的颈部皮肤角质层剥脱,也有张家麟在竞赛获奖时颤抖的双手、辩论赛上屈甦玥涨红的脸颊……
“第5分27秒的演讲镜头,我重剪了17次。”杨帆指着视频里他举着手机录像的倒影说,“想让每个孩子都看见成长的轨迹。”这些被反复摩挲的影像,在12分14秒的时空里重新排列组合,装载了杨帆和学生们的美好回忆。
如杨帆所料,每个镜头都是被选中的命运,那些被精心挑选的画面,终将在某个起风的夜晚,成为毕业生们回望青春时眼角闪烁的星光。
当毕业生贾若菲看见自己第一次画错图纸时的表情,视频弹幕突然被“泪目”淹没,而结尾处七百三十二张明信片拼成的“武职”二字,在优美的旋律中缓缓舒展,仿佛所有未说完的话都化作樱花,飘向某个遥远的春天。
一砖一瓦构筑“精神脚手架”
在杨帆看来,这些手工制品都是“教育脚手架”。他常说:“辅导员要像工匠对待榫卯结构般对待学生成长。”
榫卯是木作里的阴阳哲学,亦是教育最本真的隐喻。杨帆认为,教师该如榫,藏起棱角的锋利,却在凹槽处留出成长的空间;学生则是卯,带着天然的缺口,在契合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形状。就像他为丁正东修改的职业规划图,在专业知识的凸隼与个性发展的凹卯间,精准卡合出未来的走向。那些手绘的明信片、剪辑的视频,不过是榫卯相接时的木楔,轻轻一敲,便让知识的架构与青春的张力严丝合缝。
当张家麟在竞赛中还原出斗拱结构,当屈甦玥在辩论赛上用逻辑榫接观点,杨帆便知道,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单方面的支撑,而是像榫卯般彼此咬合、共同生长——榫因卯而懂得收敛锋芒,卯因榫而获得挺立的力量。在岁月的震颤中,杨帆和他的学生们共同撑起一座永不倾斜的成长之屋。
一纹一痕编织教育肌理
五年家访路,杨帆的镜头里藏着太多让人心头一暖的褶皱:早餐店母亲揉面时手掌根的老茧,在晨光中泛着盐粒般的白光;听障人士父亲比画“谢谢”时,指尖因用力过猛而微微发颤的弧度。这些被放大的生活切片,成了杨帆教育叙事里最温润的注脚。
杨帆从不在视频里刻意展示这些画面,却会在深夜与学生谈心时轻轻提起:“你母亲揉面的力道,和你画剖面图时的专注力一样有分量。”这种隐秘的联结,让职业规划图鉴里的行业数据有了体温,让模拟面试时的礼仪指导有了根系。当“早餐店母亲”的儿子刘铭说出“母亲掌心的纹路,是我看懂的第一张施工图”那句话时,杨帆便知道,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被小心收集的生活褶皱里。
那些在晨光里凝固的家访剪影,那些在暮色中定格的掌心纹路,最终都成了学生们成长路上的坐标。当他们在工地测量时想起父亲粗糙的手掌,在绘制图纸时忆起母亲揉面的节奏,便又一次体会到:成长从不是悬空的架构,而是像老匠人数着木纹般,用无数个饱含情感的细节,细细编织出支撑人生的精神肌理。
如今,当毕业生们在项目现场时,总会想起杨帆所说的“每个数据都有温度”。丁正东在担任技术主管后,也会给新员工叮嘱“记得给每个构件赋予生命”,而杨帆仍在坚持他的“小手工”:建筑瓦当拓印、工程安全帽彩绘、微建筑黏土等等。
暮色中钟楼传来整点报时,杨帆还在整理新收集的手作素材。窗外垂丝海棠飘落,像极了记忆中军训场上飞扬的帽檐。他知道,教育这场手工活永远不会完工,而他始终是那个乐此不疲的匠人。(通讯员:蒋媛媛 刘艳)
详情请见: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搭建“教育脚手架” 90后辅导员的“手工育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