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建伟(商学院认证专业10301班,2013届校友,盟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不久前在校友群里看到武职五十周年校庆的征文启事,一直想动笔,一直未落笔。今天又接到母校校友联络员的电话,受邀参加校庆,感觉总要压哨挥笔了。
如今正逢毕业十载,细算起来还有余。回忆起“武职”,不禁牵动很多思绪,常说思绪如潮,大概便是如此。人生的很多成长过程,往往经历时平淡无奇,回忆时却趣味横生。大学是简短的,大部分人的学堂生涯止步于此。这种“简短”在常人大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是简单且短暂的,是踏入社会这座大熔炉前最后一段单纯的时光。单纯地学习知识,单纯地追求爱好,单纯地忘乎所以......
此际,要感谢大学的老师们——
曾和大学同窗好友“秉烛夜谈”时说,很多感恩的话语,不是表达不了,是常挂在嘴边感恩,总缺失了一种味道,又说不清是个什么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失去了表诉这份情感的机会,很多师生情随着离开校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久远,只能在机缘下铭记。庆幸我的工作性质,虽在距武汉千里之外的温州,但细细想来,毕业后的每一年都有回到武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曾回到那座教学楼,也曾探望能约到的老师。这么多年,陆续见了不少老师。
很多人毕业后不会从事甚至坚持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冷门的专业,我的专业还冷门到如今已然成了武职历史的一小段。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业,我一度在入学前后认为这是一个专门盖质检合格章的专业。但我的专业课老师里有两位,戴老师和朱老师任教了我多门专业课,我也尊为导师,一直联系至今。
戴冬秀老师,现任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记忆里,她的课我好像从未旷课,是那种本能畏惧的不敢不去。她的课又确确实实是专业课里最为生动的,且没有之一。临近毕业时,在她的引导下,早早在校外专业对口的“认证”公司实习直到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离开武汉回温州,做回了家族传统的电气行业。朱蔚清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朱老师教学风格迥异,任劳任怨,如同她温文尔雅的性格。
毕业后,和两位专业课老师相聚过几次,交谈甚欢,分享与收获并取,不用“颇丰”这类词汇,是因为只有自己知道那些闪光点在哪里。我是一个没有学好自己专业的学生,但因为她们而理解了自己的专业,是差生里没有“白学”的幸运儿。
当然还有那些值得回味的公共课程的老师。经济课上为每个人录制结课发言的老师,也不知是否有机会看到那段如今自己都记不住讲了什么的视频,也许这种惦记比看到更好,人生总要留些许“悬念”。英语课上为我手下留情的老师,普通话课上给我鼓励的老师,课程以外的辅导员老师,管理学生日常的老师,我都会想起。
教育二字,即教书与育人。在我的大学,有教书的老师,有育人的老师,有两者兼备的老师。借此校庆之际,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深耕职教,平凡的是你们的工作,光荣的是你们的岗位。
感恩老师,感恩同窗。
大学已经成为回忆的摇篮。
在武职记者团,在武职报社办公室,在商学院辩论队,在篮球队,在主持人大赛,在元旦晚会等等,感恩那些共同尝试、共同爱好、共同追求下,共同经历校园生活的同窗。
武职五十载里,你我独有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