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落实新职教法系列谈|培养高技能人才 建设技能型社会

发布者:xww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2022-04-27浏览次数:708

【编者按】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为更好地宣传、贯彻和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我们邀请参与过修法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领导,从不同角度撰文,阐述其对新职业教育法的理解,如何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难点和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落实新职教法系列谈|培养高技能人才 建设技能型社会

刘晓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并于5月1日起施行。新法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愿景。

从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到如今新法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不难发现,国家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立足点也从教育体系内部转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构建技能型社会,旨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命脉紧紧相融。

十三五期间,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形成了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各类职业培训学校、产教融合型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元技能人才培育格局。但是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依旧是掣制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从结构看,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队伍质量看,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948.41美元/人,仅为美国的1/5,日本的1/3,德国的1/3。

如今,以“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赋能各行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带来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变化。一是技能人才需要培育周期延长。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等环节更为复杂,工艺流程改善进一步推动复杂了操作流程、动作精度,无形中加长了掌握操作生产设备的学习时间。二是技能人才需要动态化培育。技能人才要面临技术更新带来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及时更新技术知识保持产业行业所需要的生产能力。三是技能人才需要全面化培育。要实现技能人才体面就业、体面工作,一方面是实现技能人才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工人文化的再次发展。

新法中明确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旨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命脉紧紧相融,与共同富裕福祉紧紧相连。这样发展背后的逻辑在建立一种普遍的全民高技能、高技术、高劳动生产率、高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对人才的供需匹配从传统的学历匹配、专业匹配转变为技能匹配。

职业教育要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真正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改变过去“托底”教育的不良形象和定位,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实现受众群体从技能谋生转向技能致富,从就业托底到充分高质量就业,从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到资源全民优质共享。对此,新法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传递出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

一是让职业教育贯通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技能型社会下,职业教育更应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呈现出终身性、发展性等特点,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贯通与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对此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中开展职业启蒙、认知、体验等教育,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促进学习成果融通、互认,组织各类转岗、再就业、失业人员以及特殊人群等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让职业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力量捆成一团,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实现为家庭找出路、为企业增竞争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揽人才。新职业教育法中以“产教融合”一词去取代了现行法中“产教结合”,明确国家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允许企业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

三是让职业教育得到寻常百姓家的认可。技能型社会中要进一步从价值、制度、环境三个层面增加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对此,新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提出国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技能兴邦,职教兴国。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让技能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一抹最亮底色,必将推动职业教育在新台阶迈向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