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语外贸学院 黄小蕊
“大家好,‘讲述红色家风,传承红色基因’,我是诵读人舒昱煌,我是诵读人黄小蕊……”记得我和孩子参加中共武昌区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讲述红色家风传承红色基因”音视频征集活动时,我们讲述了朱德、康克清之孙朱和平的家风故事——“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风代代相传。
“妈妈,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讲述完,孩子问了我这个问题。在教养孩子过程,我曾从《哈佛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中寻启示,但从未深度思考和凝练过自家的家风。
当时,正逢孩子班上班委竞选,他在竞选词中写道:班长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责任,我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老师的小帮手。
踏踏实实,不正是我们家风最恰当的注脚吗?回看父辈足迹,无不镌刻着一个个“勤”字和“实”字,更确切地说:温良恭俭,勤勉踏实。
爷爷出生在共产党建党那一年,青年时被划为贫下中农,他毫无怨言,一辈子勤扒苦做,勤勤恳恳。爷爷在地主家干活时因为踏实肯干、聪明伶俐,被他师傅相中,学了一手好医术,爷爷就着这门手艺做了不少善事,帮了远近不少的人。虽然爷爷已经离开20年了,想起他来,脑海中浮现的是他蹒跚的身躯和肩上挑着的医药箱,还有他常说的一句话:多行善事,好人有好报。犹记得,他为乡亲们治病,常常分文不收。
我的父辈完美继承了爷爷的“衣钵”,尤其是我的妈妈。妈妈是一名党员,长年在村委会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她的工作常常要下队,从没听她叫苦叫累,也没听她抱怨过,雷厉风行是她的作风,那时还没有“女汉子”这一词,但她的坚韧实干早已超越了这个词。
妈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她的温良。虽然这个词从没从她口中说出来过,但她在生活中的点滴教会了我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同组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儿子中年失明,媳妇跑路,留下老母和两个孩子,生活困顿,缺盐少米的事情时有发生,我母亲时常接济他们。记忆中,好些年大年三十,妈妈去他们家帮忙做年夜饭,陪他们一家老小过年。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年下大雪,这家上小学的儿子放寒假时,要把住校的棉絮带回家,是我妈不顾严寒去学校用背篓帮他把被子背回家。类似的事情回忆起来还真不少,我妈不仅是我妈,也是他们的“田妈妈”。
究竟什么是善良?和妈妈一样,我从未想过给它认真下一个定义,直到看到这样一个说法——“最高级的善良,是学会共情”,己所欲,尽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正是妈妈教给我的吗?我也是这样教我的孩子,从细微处言传身教,上下楼梯时,提醒他记得靠左行走,留出右边的位置作为应急通道;进出装有门帘的场所,掀起的门帘先别急着放下;停车的时候不占道,不影响他人出入......此番种种,渗入生活点滴,也入了孩子的心。
孩子从小热心快肠,爱帮助别人,正义感满满。书包里总会多带几条红领巾,多备几个口罩,以免同学有需求;面对被孤立的同学,他能施以援手,班级活动中他是老师的小帮手。
记忆中,妈妈很少当众夸我。唯有一次,是在我结婚的时候,爸妈跟婆家说,我这个姑娘虽然性子急了点,但心眼好、实诚。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公婆一家人都是勤勤恳踏踏实实的本分人,凡事都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工作上也是兢兢业业。
就拿我婆婆来说吧,她是一名医护人员,一名老党员,也是科室里的劳模,常常最早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退休返聘后,为了让科室年轻人能照顾家里,常年换班到周末。因着温良的医风医德,不少病人和她成了朋友,常常来往。新冠疫情期间,她工作在一线被感染,获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纪念奖章。
我们两个家庭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俭朴。在吃穿用度上讲究够用原则,不铺张浪费。耳濡目染下,孩子从小就明白了“衣贵洁,不贵华”的道理,衣服整洁干净得体即可,不讲名牌、不攀比;吃饭不挑食,生活中有节制,还常常引用《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警句来印证总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咱家的爱国主义教育代代相传。从父辈到我这一辈,两边家庭共有5名党员。爱党爱国早已入脑入心入行。现在到了我的下一代,我得继续传承,我带着孩子品读中国文化经典、走访红色地标,和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经典亲子共读,同孩子一起观看《感动中国》,带孩子认识戍边的战士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跟孩子分享我们党组织生活会的内容......在这种熏陶中,孩子对红色经典有种天生的热爱,他以朗诵和歌咏的形式参加学校和电视台组织的建党百年庆祝活动,《觉醒年代》成了他假期每日必追的剧。
点滴回忆间,我的家风在流淌的文字间逐渐明晰起来,那是因为它们早已烙进了基因,融入了血脉,今天我想郑重地写下我们的家风并告诉我的孩子,让他传承下去,那就是:勤勉踏实、温良恭俭、爱国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