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院“寻荆楚文化,助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满载而归

发布者:xww来源:机电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0-08-03浏览次数:587

    武职网讯(通讯员 王振宇)728日至81日,机电工程学院“寻荆楚文化,助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在团省委和校团委关于开展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精神指引下开展的“线上组队+线下实践”模式实践历练活动。在前期紧锣密鼓的策划基础上,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云通过云端招募居住在湖北省内不同村镇的10名机电学子组建实践团队。 

   5天时间里,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遵循属地疫情防控要求,紧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旋律,采取“就近就便”原则,扎根荆楚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或走访调研贫困户,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成果;或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或接受仪式感召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印证初心使命,用青春步伐丈量责任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华章。

挖掘荆楚文化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深入人心,7月28日至29日,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开启属地实践之旅,在调研走访中用心寻找答案。

刘勇走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沮水巫音”传承者陈华友

刘勇录制传统文化“沮水巫音”

728日一早,家在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李家湾村的队员刘勇来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沮水巫音”传承者、老艺术家陈华友家中,向他请教关于“沮水巫音”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

据陈华友介绍,沮水巫音是当地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的传统音乐,因发源地靠近沮水而得名,相传是当年楚国宫廷音乐,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此曲调广泛应用于各婚丧嫁娶等场合。陈老师一边耐心讲解那段令人向往的唯美历史,一边拿出历经五代的“传家宝”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高亢嘹亮的音色、悠扬婉转的曲调将刘勇引入3000年前的古韵楚风时代。

“文化是文明之根、民族子魂,是融入我们骨髓的东西。我们不能忘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推广这些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熏陶中厚植爱国情怀。” 临别之际,刘勇特意录制了一段陈老师吹奏视频,并发布在抖音APP上。刘勇表示,希望能为“沮水巫音”的推广和普及贡献力量,为家乡文化软实力建设添砖加瓦。

肖梦韩走访调研“孔明菜”  

肖梦韩为“孔明菜”录制抖音宣传视频  

来自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肖坡村的队员肖梦韩借时下最火的短视频,为襄阳大头菜代言。“襄阳大头菜在我的家乡远近闻名,素有‘孔明菜’的美誉。提起这道名菜,肖梦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经过走访调研,肖梦韩对襄阳大头菜的历史典故、工艺做法和时代价值有了更多的了解,随后精心录制抖音短视频、制作电子宣传海报,并向当地商家建言献策,拓宽销售路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邹家辉在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邹家辉走访调研“赤壁脚盆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壁脚盆鼓”是队员邹家辉此次调研走访的目标。729日,家住赤壁市陆水湖东流港村的他来到邹贤桂老奶奶住所,了解“赤壁脚盆鼓”的前世今生及特色文化。据介绍,这种打击乐器源自赤壁古战场,主要是提振士气、鼓舞军心,后来逐渐适用于礼仪习俗、文娱活动等场合。谈及传承,老奶奶眉头紧蹙,忧心忡忡。邹家辉在与老人交谈中了解到,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年迈,新生代青年外出务工,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今不如昔,逐渐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断档和缺失。如何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步伐融合创新,是当地政府和艺术家们正在探索的方向和目标。邹家辉想办法、提建议,并录制“赤壁脚盆鼓”短视频并晒到网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家乡文化代言。  

寻访红色圣地,传承革命薪火

730日,实践团队开启寻访红色圣地之旅,在追寻革命印记的步履中,重温风云激荡的革命史,传承红色基因,高擎爱国火炬,厚植家国情怀。

王江龙听王序海老人讲述碑文背后的故事 

当日上午10时许,队员王江龙来到松滋市陈店镇马槽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清扫墓碑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其间,偶遇住在附近的王序海老人。据了解,该碑是为纪念在1931年组织饥民进行年关暴动,配合苏区反“围剿”,为红二军补充兵员而壮烈牺牲的松滋县委书记陈雅仁以及被害的20余人所立。提及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王序海老人满怀愤慨,告诫新时代青年要居安思危,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富强续添薪火。

陈首良在金家洞烈士陵园为烈士默哀

    下午3,来自恩施州咸丰县活龙坪乡水坝村的队员陈首良来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金家洞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精神洗礼。陈首良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革命先辈为了民族解放赴汤蹈火,披荆斩棘,为我们铺就幸福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牢记初心使命,练就过硬技术本领,用愚公移山的韧劲、脚踏实地的干劲和策马扬鞭的冲劲走好新的长征路。”  

走访调研贫困户,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知国家扶贫政策,晓家乡华丽蜕变,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感受国家发展成就,自觉将小我融入中华民族复兴新征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陈首良走访贫困户

81日,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深入街头巷尾走访村民,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交心谈心。

队员陈首良在恩施州咸丰县活龙坪乡水坝村走访过程中,发放并回收了30多份调查问卷,“从问卷分析来看,当地村民对现有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是非常满意的。脱贫不久的村民任世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据任世卫老介绍,自精准扶贫落地以来,水坝村日新月异,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坑洼泥巴路,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出行。另外,在政府投资扶持下,现在互联网、宽带等信息化技术给村民带来了福祉。老人乐呵呵地向陈首良透露,“去年,在政府帮扶下,自己搬进了新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向东走访贫困户

家住恩施州利川市建南镇黎明村的队员向东在一天的走访结束后,嘴角挂着一抹微笑。“现在,村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设施配套齐全,政府还经常请来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为当地村民普及现代化机械耕作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效率和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向东说。

王江龙与村民交谈,发放调查问卷

王江龙帮扶村民农耕

在走访调研中,团队成员向东、陈奕帆、姚桂宇、熊奕等人进一步了解到了农村低保政策、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的落实情况,见证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策带来的新变化,感受到了村民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走访调研期间,王江龙、陈首良、姚桂宇等队员还深入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地帮助村民干农活、做农务,学习传统农耕技巧,感受劳动人民最淳朴、最勤劳的智慧和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帮扶当地村民,为助力疫后重振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5天的行程中,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不惧酷暑,迎着风雨,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在社会熔炉中接受思想洗礼,彰显了新时代青春学子的责任担当和远大抱负。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