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强校论坛报道五] 姜大源: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三大基本问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05-20浏览次数:834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

    武职网讯(宣传部 侯利华)5月12日上午, 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强校高端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解析”为题,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功能方面解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三大基本问题。

职教与普教等值思考:同层次不同类型

    姜大源在谈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时指出,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在谈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时,姜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其类型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他强调指出,如果职业教育构建的是平行于普通教育的第二个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那么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社会存在的价值。他说,从类型上看,教育形态的判定标志,一是培养目标,二是教育内容。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式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非学术领域里的教育,是一种具有新话语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地等多方合作,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更多跨界教育的思考。

    在谈到包含我校数控课程设计等十几所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时,他认为,人才培养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它集中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以及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创建、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建设等微观层面,而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结构,它是一种强调适应企业生生不息变化的生态系统的课程范式,具有普适性意义。

    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不能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规范、标准来判定和确认职业教育的学历、学位层次及其价值。现代社会应对通过非正式或非正规教育所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给予其与正规教育同等的地位。

    姜教授认为,构建一个普通高等教育、高等 职业教育及其与之等值的学历(学位)资格与职业资格,包括正式或非正规学习获得的资格的国家资格框架,并在此框架内,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横向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桥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社会需要,也是规律使然。

中职与高职异同思索: 同类型不同层次

    在谈论中职与高职的区别时,姜教授认为:层次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空间。他强调指出,如果职业教育所构建的是仅有学历层次而没有职业资格层次的第二个教育体系,那么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职业拉伸的动因。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同一类型教育中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是高职是从经验层面技能向策略层面技能的提升。

    他说,从层次上看,技能可区分为经验层面的技能和策略层面的技能。经验技能是策略技能的基础,经验技能是初级技能,策略技能是高级技能。要掌握经验层面的技能,就要进行经验学习,即通过经验的形成与积累来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不应是对具体职业实践的单纯复制,而是实践与理论的组合和集成,应使获取认知能力的内容与方式的行动,融于经验学习之中。要掌握策略层面的技能,就要进行策略学习,即通过策略的生成与积淀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地对自身已有经验、典型情境和学习内容的深刻反思,促使个体对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展开时空观察、发现内涵关联、获得学习策略、形成策略技能。这一学习过程不只是对具体职业经验的熟练掌握, 而是经验与策略的整合和集成。因而,掌握经验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掌握策略技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层次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时空,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

技能与技术关系思辨:随动、伴生与互动

    在谈到职业教育构建问题时,姜教授认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赖以支撑的哲学。他强调指出,如果职业教育所构建的是工程技术教育而非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二个教育体系,那么职业教育就必然失去其技能内核的真谛。他说,技术可划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与过程性技术。实体性技术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技术,是以技术工具和技术装置等物化实体的形式存在的,如物化的设备、工具等。规范性技术是一种时间形态的技术,是以技术文本和技术程序等符号规范的形式存在的,如文本的工艺、规则等。过程性技术则是一种时空形态的技术,是关于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的技术,是以改变或控制周围环境的处置或行动的过程形式存在的,如个体的经验、策略等。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可脱离个体而存在,过程性技术却无法脱离个体。过程性技术是基于载体“人” 的技术,显现为“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正是“技能”之本义。技能作为“人化”的技术,是使“物化”的技术为社会创造实在价值的基础。只有作为个体的人运用其所具有的经验和策略,才能造出手机并使其发挥作用、造出宇宙飞船并使其腾飞上天,才能使财会事务得以处理、使酒店运营得以成功。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设备、工具、规则或程序变为真实存在的技术。 技能作为应用技术的能力,可分为动作难度大的技能和知识含量高的技能。动作难度大的技能型人才,与知识含量高的技能型人才,是同层次技能型人才中的“子类”,也呈现随动、伴生和互动的关系。

    基于此,姜教授认为技能与技术是随动的、伴生的和互动的。技能及技能教育都伴随技术进步而同步提升,不是终结性的。破解这一“理论禁区”,将有利于建立衔接沟通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