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青年追寻中国梦之三]西部的花儿别样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05-16浏览次数:874

——2012年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群像

李晓丹 陈亚兰

【题记】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风华正茂,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却心甘情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毅然选择到西部去。他们没有因为城市的繁华而犹豫,他们没有因为别人的劝阻而动摇,他没有因为西部的艰苦而放弃。选择西部,他们青春无悔!

    2013年,是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0周年。西部计划实施十年来,先后有14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志愿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2100多个县服务,16000多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基层。

    10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经过考核,13名青年学生和全国的有志青年一道毕业后选择了西部,在贵州、重庆、新疆和湖北恩施的基层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本次,记者截取了2012年7年奔赴贵州和新疆志愿服务的5名志愿者的一些片段,用他们朴实的生活来折射武职青年在西部追逐梦想的动人画卷。

赴贵州志愿者:兰花幽香飘龙里

    2012年7月26日,三个满怀梦想的武职青年登上了开往贵州的K109次列车,开始了他们为期一年的西部志愿服务之行。到达贵州后,参加了贵州省西部项目办组织的三天培训。他们就被分配到了黔南州龙里县,在那里践行对他们西部的承诺。

潘念——用双脚丈量湾寨每一寸土地

    潘念,24岁,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2012年7月毕业于机电一体化专业09305班,2012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湾寨乡党政办公室。

    出生于半个教师家庭的他,学校、老师、奉献、爱心对他更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还在读高中的他就已是一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团干、学院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他参加得最多的活动、投入得最多精力的就是志愿服务。阳光义务家教、爱心义卖、“玉树地震”募捐、志愿者进社区、大型烈士陵园扫墓、文明礼仪进班级、图书馆义工、走进敬老院、交通协管等等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不管是作为一名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他总觉得能帮助到别人就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乐趣。

潘念在测算土地

    早在进大学时,他就听说了大学生西部计划,在采访中,他动情地说道:“如果我能活到七十岁,我想用我人生的七十分之一,做出一生都不会后悔的事!”基层、教师、大山、孩子……他沉浸在那片梦想之国里。而西部计划标语中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更是让他热血沸腾!他不想再错过了,毕业时毅然决然的辞掉了一份极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在网上填写了申请表,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成为龙里县湾寨乡党政办的一名工作员。

    异省他乡、饮食不一、语言不通、特有的风俗民情、独自一人的周末,他渐渐学会了去适应。近一年的服务期,他几乎每天都是党政办事员中来得最早走得最迟的一个。办公室工作闲忙没有规律,有时会连续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早上六、七点起来继续。刚开始,他真会觉得身体有些吃不消,久而久之,他习惯了并得到了服务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

    除了乡党政办工作员,他还是湾寨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组的一员,经常穿梭于田间地头。双脚走遍每一块田埂,翻过没人走过的乱草丛中,跨过满是泥泞的河道,采用GPS仪器测量,只为当地生产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为湾寨更好的建设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贵州,山多、乡镇覆盖面积广,人口分布不集中,道路也比较差。很多时候,传递给老百姓的信息必须要办事员徒步下乡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扩散。潘念在下乡的时候还兼任了致富信息员一职,当看到老农们接到信息时的那份满足与感激,他收获的是快乐。

    潘念还是湾寨乡义务护林员、护林队团支部负责人,他经常参与临时森林滥伐巡查、义务植树、森林防火灭火等行动。一次刚好放假的一个晚上,突然接到消息群众举报有人在偷“木料”(滥伐),他与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一同前往巡查。他与民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边蹲守了近一个小时,无果而返。刚刚准备休息的他突然又接到电话要马上再去蹲守。没过一会,他们就发现前面不远处来了一辆中型货车,他们堵住了可疑车。在一番盘查之后,他们决定暂时先将可疑车带回乡政府林业站。后来,乡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对偷木料者进行了处罚。他始终觉得越是在关键时候,越是不能退缩。

    在潘念每天使用的工作笔记本上有这样的一段话,“于平凡中奉献爱心,予身边人友爱,在互助中定位自我,终将收获进步。”

魏丽丽——青春黔行、爱在巴江

    魏丽丽,24岁,湖北钟祥人,毕业于旅游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09301班。2012年7月起先后服务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巴江乡党政办、龙里县县委宣传部。

    魏丽丽说,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理想践行者。从小受雷锋、焦裕禄的影响,她总想努力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哪怕只是带给别人一丝欢笑,一声问候。在武职学习的时候,她十分热衷于公益活动,2011年曾参加团省委乔丹公益成长计划,和几位队友到黄冈市英山县一所希望小学开展过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通过运动激发孩子们的斗志,唤起内心最原始的勇气和求知欲。短短的一周带给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和别样学习方法,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她还参加了学校公益社团阳光家教社,为学校周边农民工子女爱心家教,带领社团成员与100余名中小学生形成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利用课余休息、周末节假日时间为学生们进行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及思想引导,在简陋的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带给学生们快乐和成长。她说,三年里家教社里的友情、兄弟姐妹亲情让她永生难忘,孩子们的笑脸也成就了她一生的精神财富。

    2012年毕业后,她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贵州成为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她说她忘不了从贵州到龙里,从龙里到巴江那一路的心情,有点傻傻的激动,有点纯纯的感动,为这片土地,也为自己。

    她所分配的服务地巴江乡是龙里县最偏远、最艰苦的乡镇之一,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哪怕第一天报到就加班到转钟,哪怕很多时候都在办公室忙到深夜,哪怕很多个周末都一个人在乡镇值班。她很开心在巴江的每一天,以至于很多年轻干部都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喜欢这里,佩服她的勇气和魄力,她总是笑着说“这里的天蓝水清山美,人还特别好!”

魏丽丽工作场景

    她在服务地巴江乡人民政府时首先安排在党政办工作,一个集所有闲杂琐碎、大小缓急事情于一体的小小办公室,开始了她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包括端茶倒水(接待)、扫地倒垃圾、收发邮件、打接电话、接待群众、处理公文,她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也用最充沛的经历投身到基层的工作和生活,很快她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后来乡政府领导经过多方面考虑又让她兼任综治办综治专干——一个家长里短、乡里乡亲无不涉及的协调平衡员。这个工作有一大堆的档案资料要整理,有一些急需帮助或固执偏激的群众要面对。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之后她慢慢的从容和自信起来,基层让她逐渐成长成熟。她最喜欢和领导下村工作,能够忙里偷闲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能够真实的看到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了解山区百姓的需要和心声。

    她说她永远记得第一次周末值夜班的情景,一个人在乡里,什么都不熟悉,不敢出门、不敢出声,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在志愿者QQ群里和其他志愿者聊最近的工作情况。晚上十点多钟,电话响了,防汛办打来紧急电话说今晚有大到暴雨,请通知各村做好防汛准备。随即,她向领导汇报又独自一人冒黑通知到了各村,保证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冬天的贵州常有凝冻天气等自然灾害。山路崎岖、地面硬滑、车辆无法通行,人徒步走在路上还经常摔倒。为及时把救灾物资分发到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过一个温暖舒心的春节,她多次主动申请和其他同事一道下村送棉衣棉服。领导考虑她是女生又从平原地区来没有走过险要的山路不想让她去,她毅然在自己脚上绑上两块帕子防滑,扛起两个大包裹走前面去了,领导笑着说“这丫头,不错!”。

    因为她的努力、真诚、勤奋,2012年被评为乡先进工作者。2013年春节后,她被抽调至龙里县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县文明办参与“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和“德行龙里”等项目工作。这个来自武职的小丫头,正在龙里的志愿服务岗位上绽放出青春的光华。

罗晓君——亲切细致的羊场“双代”员

    罗晓君,24岁,湖北天门人,生物学院生物制药专业09304班毕业生。2012年7月起先后服务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羊场镇来参加志愿服务。先后在龙里县羊场镇党政办、计生办、“双代”(即村级事务镇代管、村民事务镇代办)办公室工作。

    她说,毕业时选择到基层服务,不是因为她有多么伟大的信念,也不是“优秀志愿者”的光环有多吸引人,更不是因为远方那片陌生的土地有多么新鲜刺激,只是因为青春的激情,她觉得应该绽放更多的色彩。所以,2012年7月,她背上行囊,直奔贵州而来。

    “老人家您别着急,您的难处政府不会不管,我们一定会尽快将您的情况向民政部门反映。”话音刚落,罗晓君开始指导来访群众填写申办养老保险的申请表,并准备好按手印的印泥。待填好表后,她随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巾递给老人擦手。这是分龙里县羊场镇人民政府双代办公室里经常出现的一幅场景。

罗晓君工作场景

    大学期间,她主修的是生物制药,为了克服自身不足,除了向同事们学习经验外,她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对计生PIS系统、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社会养老保险系统、公文写作知识的学习,对政策、法规报刊书籍认真研读,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除了本职工作之余,罗晓君还参与了羊场镇建设大团委工作。积极与镇里的团委走进村寨里,看望了那里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了棉鞋、棉被、粮食等过冬必需物资。从最初在计生办熟练掌握PIS人口计生系统管理,到现在担任双代代办员,无论是处理数据还是接待群众,她的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去年还被评为2012年度“优秀志愿者”。

    因为工作需要,近来她被调到了“双代”办公室,因为有先前工作的经验积累,她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只是前来办事的群众大多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习惯听别人讲普通话,导致最初工作开展的不是很顺利。她想“双代”办公室是政府的“门面”,是听民声,知民意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为群众做好服务,于是她努力向同事、向群众学习方言,现在基本能听懂本地方言,为了避免工作失误,她总是很耐心地解答群众的各种疑问,一遍遍解释、解答,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曾经有群众说:因为你态度好,又耐烦,所以我们有啥事总习惯来找你办。对她来说,就是群众的这句话,她的西部生活必将终生难忘。

    在罗晓君办公室的案头,贴着罗曼·罗兰的一段话:“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你的力量去奋斗”。在她看来,志愿者这个名字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是一群热血沸腾,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在用青春为社会描绘爱心的色彩。从江汉平原来到云贵高原,地域相隔甚远导致生活的很多不习惯是她最大的挑战,坚定的信念使她从未放慢前进的步伐。在异乡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对西部的诺言。

赴新疆志愿者:雪莲花在博尔塔拉州绽放

    2012年7月24日,两名瘦小的女孩,从汉口火车站出发,开始她们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为期一年的西部志愿服务之旅。她们是我校机电学院毕业生张琴和生物学院毕业生张警娟。

张琴——行随心动到温泉

     张琴,23岁,湖北当阳人,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09301班毕业生。她是一个外表瘦小、但是内心强大的女孩。2012年6月,她决定赴新疆圆自己一个志愿者的梦。

    2012年7月24日的汉口火车站候车厅,一群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大学生们正等待着开往乌鲁木齐的T192次列车。他们是湖北省2012年赴新疆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张琴就是这群志愿者中的一员。

    她带着一颗兴奋又有点期待的心随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经历了31个小时到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新疆团委在新疆大学设的培训点里,白天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一道认真学习新疆的基本概况、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礼仪,晚上积极参加志愿者联谊活动。培训仅仅只有三天的时间,可是就是这三天为她编织了在新疆的第一个美好的回忆。

    8月1日,她被分配至博州温泉县招商局工作。迎接她的是一排排粉墙红瓦的房子,一条条干干净净的马路。欢迎仪式上,她慷慨激昂地说,“我要为我的第二故乡温泉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这里,她最开心的事是,早起向东看天空,期待有五彩虹;抬头看,碧空如洗,云朵自由漂浮,就这一早的风景都让她心旷神怡!走在上班的路上,路边的景色让她真正体会到“江山如画”的含义。

张琴工作场景

    在温泉,她遇到了人生的知己——单位一位好大姐。帮她解惑授业,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指导她的工作学习,待她亲如姐妹。张琴从内心非常感激这位新疆大姐。

    在这里,她和她的志愿者朋友们过着简单但是有爱的生活。他们经常受邀去维族朋友家过节,大家一起坐在地毯上,吃着馕、喝着奶茶、还有特色抓饭,饭后大家一起起舞,度过一个个美好而难忘的夜晚。

    在这里,志愿者们和维族的朋友一起为张琴过生日,一群人围着一个大大的蛋糕,看着烛光摇曳,唱着“祝你生日快乐”,她的眼睛湿湿的,心里酸酸的说不出话来。这种在大西北、祖国的边疆、异乡的土地上的温馨,这种兄弟姐妹们般纯粹、不含丝毫杂质的真诚的情感让她感动。

张警娟——志愿生活改变的不仅是工作轨迹,更有生活态度

    张警娟,22岁,湖北蕲春人,生物学院制药技术09304班毕业生。她说,在她心里一直都觉得去任何一个地方、做任何一件事、见任何一个人,都是由之前的某种缘分决定的,她是一个跟着内心走的人。

    她在刚入校时就知道西部计划,看过志愿者们记录生活点点滴滴的文字,她从心里羡慕,觉得他们的青春别样的耀眼。这群人把青春放飞在自己服务的热土上,精神世界的充实让人获得更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会停留在心间,回味一生。2012年7月24日晚上7点,当张警娟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与她此生结缘的新疆离她越来越近了。

    7月31日,她被分配到了博州温泉县旅游局工作。初到温泉,张警娟很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这里早晚温差很大、空气干燥、和内地有时差。最先受不了的是鼻子,经常充血和干痛。旅游局领导的热情很快化解了张警娟对气候所有的不适应。旅游局的书记热情地邀请她和同事们一道去书记家吃蒙古餐。餐桌上满是丰盛的蒙古特色餐点,有那仁、虹鳟、金鳟、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野生菌和特制的奶茶。尽管饭菜很鲜美,但是对她这种吃不惯大肉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体会其中的美味的。当她想喝一口奶茶来掩盖嘴里的羊肉味时,发现温泉的奶茶是咸的。种种奇妙的感受,让她忘却了初来咋到的不适。

在维族朋友家聚会(前排左四是张琴,前排右一是张警娟)

    到岗的第二天,她随着单位的同事一起前往景点熟悉线路(踩线)。沿途经过了海洋古化石区、赛里木湖、哈夏林场、天泉景区。海洋生物化石的浑然天成、赛里木湖的蓝湖黑山的对比带给她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当她来到哈夏林场的时候,完全又是另外一种感觉,遍地的羊群、悠闲的牧羊人、开阔的视野、突然觉得任何俗事都不值得放在心上,作为压抑自己的理由。在这里,肉体和灵魂有一种获得绝对自由的感觉。天泉是温泉县地势最高的泉眼,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雪山,可以欣赏河谷次生林的别样姿彩,可以拥抱最纯净的泉水。

    张警娟介绍说,她的主要工作是在景区上做解说、做内勤。因为景点工作的特殊性,活干起来几乎没有假期。由于她个人的身体体质和饮食习惯的原因,差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慢慢适应温泉县的饮食。她感叹道,幸亏当时熬过来了,不然肯定会抱憾终生的。

    安静的小城、淳朴的人们、悠闲的生活状态,张警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依赖、爱上了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