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2-03-27浏览次数:79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的关键。日前,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围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发展进行交流探讨。本报聚焦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实践与创新探索,进一步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

  上海:分类指导 特色发展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支持”,上海市以制定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为抓手,推进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创一流,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海市大力支持部属高校发展,加快其建成世界一流和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除给予土地、校舍等资源外,在“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中,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部属高校利用部分地方财政资金,开展了200余个服务地方的项目,并与9所市属高校签署共建协议。

  重应用,促进地方院校特色发展。根据“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引导地方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在特色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品质提升。如与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共同支持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建造教学科研试验用船;建设44个市级重点和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持续5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

  促规范,引导民办院校提高质量。按“分类扶持、提升质量、多元发展、依法管理”的原则,在依法落实法人财务权,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对民办学校分类给予财政专项扶持,促进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建机制,高起点创办研究型大学。根据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建设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上海纽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筹建一所教育、科研、创业相融合的研究型大学,以期对我国现有大学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科教结合等方面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安徽:明确定位 推进合作

  安徽紧密结合“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谋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措施。

  确立“应用型”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二是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幅度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应用专业,停招停办一批非应用专业;三是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四是把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高校和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推进“合作式”地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安徽把推进高校开放合作,特别是校地、校企、校际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是成立六类高校合作联盟,共商办学标准、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医学联盟联合开展全科医生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联合实施小学期制,开展学生跨校跨区域选课、辅修专业和学位;省属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实施“千人研究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二是推动高校与各级政府合作,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设施,开放高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使高校成为开放性教育文化和科技研发中心。三是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省教育厅与有关部门就农业、旅游、船舶制造等行业共谋人才培养措施,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企业在高校建立“嵌入式”研发基地或联办学科专业。四是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组建20多个合作联盟,推出量子通信、语音识别、汽车、煤矿安全、现代农业等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五是借鉴境外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引进国外专家担任高校副校长,联合举办“校中院”和开设应用型专业。

     清华: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清华大学提出“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之中。

  清华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推出兼顾拔尖与公平的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全面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了30%的本科生在学期间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引导广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清华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在科学研究中“顶天、立地、树人”。学校自主建设了5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探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

  清华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培养、支持、引进、流动”多措并举,启动实施了“骨干教师倍增计划”,在部分院系开展“准长期聘用”制度(Tenure Track)的试点,通过完善合同制人员管理办法、设置特别研究员和特别副研究员岗位、执行“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转”制度等措施,激发队伍建设的活力。同时,通过实施“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重点支持志在学术的青年人才。

     南大:创新模式 办好本科

  南京大学凝全校之智,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南大凝练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即百分百课程开放,百分百专业开放,学生百分百自由选择课程、专业和发展方向;每个专业都建立“准入准出”标准,任何学生只要满足专业准入标准,都可以选择心仪的专业学习,只要能够满足专业准出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

  南大着力打造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前沿课等新型课程,形成三层次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新生研讨课程帮助新生树立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完成学习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通识教育课程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促进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学科前沿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学术新领域、新发现、新方法,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校在“985工程”中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改进育人环境计划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5大类计划453项,对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实施“上不封顶”的政策。评价教师时实行四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戴木仓整理)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