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近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十大“重大政策”提出了未来10年人才工作的宏观举措。其中,有两大政策直接涉及了人才流动: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在人才规划纲要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多处提到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流动机制,让人才结构走向合理。“关于人才流动,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是一个人才开发运行层面的问题。纲要当中有四句话: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桂昭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是让人才结构不断走向合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说,“制定人才规划纲要的出发点是优化人才结构”,具体地说,除了要促进人才流动,形成合理布局,还要调整产业结构,让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趋于同步。 人才结构调整呼唤人才流动 在参与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看来,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尚不合理。他举例说,中小学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农村比城市低28%~38%;在农村大约每1000人中才有一个乡村医生。 人才规划纲要在序言中提到:“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等问题说明了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杨伟民分析说,前段时间同时出现的“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现象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出现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这儿放着,但是人没有跟进。另外,培养的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生产能力,所以他就没有就业岗位。”杨伟民说。 要让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人才流动机制十分重要。桂昭明列举了一组数字:从2000年到2006年,把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出人才与流入人才数量相比,净流入东部地区是913万,中部地区4万,西部地区负13万;绝对流出数,西部地区接近100万。“这说明人才流动不是很合理”。 杨伟民认为,经济和人口必然要向少部分区域集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一种情况”。目前人才主要流向东部,这只是因为东部的经济聚集区需要大量的人才,要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匮乏问题,就需要这些地方创造一些能吸引人才的条件。 “未来如果那些地区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能够发挥和创造人才价值的话,人才也会流动到当地。如果中西部地区有了就业岗位,虽然工资稍微低一些,但和东部地区比较,没有那么多的社会成本,人们一比较,觉得还不如留在当地城市就业。这种趋向现在已经出现。”杨伟民说,人才良性流动形成后,人才结构也会相应地得到优化。 人才流动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这些障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桂昭明向记者总结了三大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户籍管理制度,身份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多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少困扰。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例,从表面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可事实上,在不少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高素质人才极度缺乏,甚至“一才难求”。户籍制度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城市在接纳大学毕业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了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用人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一大障碍。 在身份管理制度方面,桂昭明说,目前对身份管理的过度限制,导致一些应有的人才流动被封锁了。“没有必要的身份变化,你就不能当公务员,不能到事业单位;哪怕真要流动了,也要通过很多繁琐的程序。”桂昭明说。 桂昭明建议,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你适合这个岗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上这个岗,包括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在的社会保险不能随着人才流动实现跨区域流动,“这个省不承认那个省的”。这就使人才流动之后可能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桂昭明认为,这极大地打击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 就各类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而言,桂昭明认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是一个难点。“在我们统计的全国人才流动数据中,目前国有企业人才进入市场的有10%,非公企业是90%,国有企业是一个很大的要攻破的难点。国有企业就是一个铁饭碗,事业单位是一个人事改革的堡垒。”桂昭明说,国有单位、事业单位只有真正地完全进入市场,才能够真正打破藩篱,清除人才流动障碍。 搞活人才市场 激发人才活力 究竟如何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引进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这对优化人才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桂昭明介绍说,以前,我国的人才由各个省区市的人事部门调备处配置,这几年改革力度加大,各个省份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但这也是一个半官方的机构,政府应该是管办分离,既然管人才你就不要办人才的具体事情。”桂昭明认为,政府应更多地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由市场发挥调节作用,这样才能让人才在市场中自主择业,充分流动。 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让人才实现自主择业”是难点。对此,桂昭明分析说,人才规划纲要这次也明确提出,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服务,发展大量的中介组织。“例如美国的光辉国际组织,全球有70多家分部,4000多名员工,这对美国的人才配置起了很大的作用。”桂昭明说。 在桂昭明看来,这种人才流动的中介组织,除了提供信息服务,还要全方位地为人才流动的相关事宜服务,包括“来了之后怎么安排,办医疗保险、家政服务、孩子上学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人才流动起来无后顾之忧”。 人才规划纲要在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具体任务中提到: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 杨伟民表示,人才充分流动起来之后,人才的结构布局必将逐渐趋于合理,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也会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带动社会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