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工程]管理篇:管理塑造学校特色 质量铸就武职品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0-04-15浏览次数:1127

管理塑造学校特色  质量铸就武职品牌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纪实

文/戴冬秀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全国高职示范性建设院校、全国创新管理改革品牌学校、新中国60年湖北十大教育品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百业状元、湖北省分行业十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这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十年间铸就的一座座丰碑,见证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成长轨迹。如果说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外因,那么强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则是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

引入ISO9000,从规模走向内涵

    1999年以来,学校规模迅猛发展,在校生从4000余人发展到2003年的13400余人。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平台。

    2000年,世界标准化组织完成了对ISO9000族标准的第三次修订,增强了其通用性,不仅适用于制造型企业,也适用于服务行业。学校敏锐地关注到这一动向,组织专班研究如何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于学校管理。2001年底,学校职教研究所申报的课题《职业技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立项;2001-2003年期间学校先后派出三批骨干接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

    2003年3月,校长马必学亲自带领调研组到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高校考察,此后又与多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高校进行深入交流。经过周密的理论研讨与学习交流,学校领导层达成了共识——ISO9000族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适用的一般性规律,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学校; 运用ISO9000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增强教职工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运用ISO9000必须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实际相结合,创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构建管理制度平台,建立以“四个融合”为特征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引入ISO9000方面,学校不是盲目跟进,而是边研究边实践,逐步理清思路,找准方向。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在学校应用需要进行转化,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入研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系统论、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构建了以“四个融合”为特征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学校原有管理制度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机融合。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将原有的制度体系推倒重来,而是在充分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髓、巩固原有管理成绩、综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融合。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在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时,学校充分关注两套标准的联系,同时借助质量管理体系PDCA模式的持续改进方法,将水平评估动态化。

    三是日常教学管理与检查工作、教学质量控制与ISO9001标准所要求的内部审核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学校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将各类检查工作从内容上按评估要求和ISO001标准要求进行统一,在形式上则统一于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有效避免了单项检查内容交叉,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是日常教学质量控制组织机构与ISO9001标准推动组织机构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导机构在职能上的融合。学校将教学督导办公室、贯标办公室和评估办公室融合成一个班子,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内耗,减轻了二级学院的负担。

突出教学核心地位,形成“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以及高职办学所依托的技术以及行业、企业不断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按照持续改进的思想,建构适应工作导向的课程改革、适应工学交替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围绕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的下列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对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控制;重形式轻内涵,缺乏管理的应变性;重结果轻过程,缺乏预防意识;重内部轻外部,缺乏管理的开放性。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力本位、过程控制,内外结合。即以职业能力需要为质量目标,按职业岗位要求确定质量标准;基于质量形成于过程的理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过程控制;以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为宗旨,实行内外结合的质量监控。

    基于上述思路,2008年学校构建了以开放性、全面性和柔性化为特征的“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即教学质量管理由学校、企业、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参与,通过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来实施。

    1.过程与结果兼顾,关注实效。质量管理的运行采取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对过程的控制,通过《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规定了“四方”和“三层”在教学策划、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结果评价中的职责和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四方”评价的汇总分析,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形成以评价促监控,以监控促管理的良性循环。

    2.刚性与弹性相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建立与各种工学结合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支持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实训阶段的教学管理,建立校外实训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等。

    3.监控重心前移,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四方”作用,加强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的监控,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把关注点从教学实施前移到教学设计,更有效的预防了教学质量问题和不合格教学服务。

    4.监督与实施相对分离。建立专职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实施监控意见的收集与反馈,监督各环节执行力到位情况,使问题处理形成闭环,推动持续改进。

三套标准体系,铸就质量文化的内核

    学校在2006-2008年间,逐步建立了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体系。

      

    以技术标准定义教学质量内涵。学校在示范性建设期间,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了技术标准框架——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共完成了全校59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设计,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及学材、教师能力以及教学环境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以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活动。以四个融合为特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构成的管理标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一本,34个程序文件和80多项管理规章。运行的实践证明,这一套管理标准能够确保各项管理事项在一个大系统中协同运作,成功消除了体系运行之前因各项管理制度不成体系而造成的管理真空或管理重叠及制度之间的冲突现象。

    以工作标准提高执行力。对全校230个工作岗位制定了《岗位工作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其作用在于:指导各岗位的工作,使其工作目标明确,避免人浮于事;便于考核,促进执行力增强;工作内容与要求明确,能够减少新手适应期,提高效率。

    标准体系的运行,有效的保障了管理质量、课程质量和岗位工作质量,使学校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质量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层面。

柔性化教学管理配套课程改革,实现质量提升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建立过程中,进行了行动导向、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教学改革。例如生物工程学院全面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艺术设计学院全面采用“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模式、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全面采用“三明治”式的工学交替模式等。“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校企深度融合在各个学院都有良好的运作机制。

    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运行上的新问题,教学活动在时间上要考虑工学交替的要求,在空间上由学校延伸到了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型的中小型企业承担了大量就业职能,由此产生的新兴岗位群呈现小批量、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都对以往刚性化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几年前制定的教学方案很难持续满足市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提供定制服务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为解决这一矛盾,学校按照“以人为本、刚柔相济”(刚性的管理要素,柔性的管理方式)的思路,围绕工学结合教学环境下教学组织与质量管理的灵活性问题,制定措施,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安排,如“短时制、多时段教学”、“单元教学”、“ 课程学习订单”、“网络课堂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按照单元化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利于实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弹性;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对教师、教学资料、教学设施、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尽可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

    实践证明,学校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改革有效运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研究引领实践,质量管理硕果累累

    2005年以来,在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本,完成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5个。其中《职业技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首届全国职教科研成果奖,《职业院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务》获得2008年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基于ISO9000的高职院校“四方三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机制研究》获得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课题二等奖,《学校贯彻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研究》获得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几年来,学校质量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学校多次在省内外高职院校会议上交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路与经验,校长马必学在全国高职院校举行专题讲座、报告20余场次。

    学校培养了4名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165名内部质量审核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质量管理队伍。他们先后参与了8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审核,帮助30多个单位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作用。

    学校还先后接待了1000多所(次)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来校学习交流,较好地发挥了教育辐射功能和示范效应。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高职领域占据了至高点,吸引无数学子的目光,近3年来第一志愿报考考生数与录取考生数的比例接近10:1,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2008年达到97.86%,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仍然高达97.31%,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质量无止境,发展永向前。学校正在继续按照这一模式,建设质量一流、管理领先、校企深度融合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