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桥让情谊升温 中新校际交流共启教育合作新篇章

发布者:xww来源: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208

        通讯员 罗慧中  大学生记者 韩祎旸、邵慧敏

        万里相赴情谊共筑,文脉相牵教泽同辉。7月13日至19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再次迎来一批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师生,开启“中新人文交流与联合教学项目”新篇章。

接机场景

第二十四期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师生迎新活动现场

       为了让23名新加坡师生在江城武汉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热情,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围绕“融多元文化,拓合作深境”宗旨,精心筹备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中国概况》课程现场

       在文化体验环节,系列特色工坊次第展开,尽显中华文脉之盛。外语外贸学院聂钟鸣副教授讲授《中国概况》课程,他以宏阔视野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引领新加坡师生回溯华夏上下数千年,解析文化传承的奥秘;同时立足当下,展现当代社会图景。助力新加坡师生构建起对中国立体、全面且深邃的认知体系,全方位领略中国的独特魅力。

书法课堂场景

剪纸汉服课堂场景

       时尚与传媒学院教师余芳、谭迎春联袂呈现的“书法·剪纸·汉服”课堂,让新加坡学子在笔墨流转间细细品味汉字的刚劲风骨,于剪刻的巧思中感受传统纹样的独特韵味,在汉服形制的精妙设计里探寻“衣冠上国”的美学密码,沉浸于与古典艺术精神内核的对话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太极武术课堂场景       

       体育美育工作部教师牛凯、王金峰的“太极武术”工作坊,让新加坡师生亲身体验太极与武术的魅力。在招式拆解中,大家感受刚柔相济的独特韵律,领悟动静平衡之道和“天人合一” 的哲学内核,深刻体会中华武术的东方智慧。

新加坡师生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新加坡师生参观黄鹤楼 

新加坡师生参观武汉规划展示馆

       文化参访之旅同样富有深意。新加坡师生登黄鹤楼,俯瞰长江奔涌,在“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意境中追溯历史烟云;走进武汉规划展示馆,透过详实展陈感受城市发展脉动;漫步湖北省博物馆,在编钟乐舞和青铜器皿间聆听历史的回声,于行走间品读中华文明脉络。 

新加坡师生参观福星惠誉铂雅府

新加坡师生体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

新加坡师生参观武商梦时代

       在企业实践环节,武汉职业技术大学依据来访新加坡师生的专业特性,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活动。师生们前往福星惠誉铂雅府,实地探究现代化住宅项目的运营与规划思路;走进萝卜快跑,深度体验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近距离感受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在武商梦时代这一全球最大纯商业体中,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店铺与多元业态间,剖析其融合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成功运营策略。

       新加坡师生在参访中切实触摸到中国产业创新升级的强劲脉搏,一位新加坡学生感慨道:“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中国的工业发展,这次实地参观,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强大的制造实力。”

 汉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旭东在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学生结业典礼上致辞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教师代表TAN KOK LING在结业典礼上致辞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生代表CAI SO IN发言       

       7月19日,交流活动接近尾声,第二十四期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学生结业典礼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举行。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旭东向21名顺利结业的学生表示祝贺,强调此次项目促进了两校青年的相互理解与国际视野拓展。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合作,为新加坡师生创造更多交流机会。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教师代表TAN KOK LING感谢中方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并表示学生们在此次项目中收获颇丰。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生代表CAI SO IN感慨此次项目让新加坡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与社会有了深度理解,同时收获了跨文化情谊。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旭东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第二十四期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交流学生结业典礼合影留念

       在现场师生的期待中,杨旭东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学生颁发结业证书,本次中新教育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这个夏天,当狮城的星光遇见江城的晨雾,知识与文化便在交汇处生长出翅膀。中新两校师生在为期一周的多元互动中深化了学术层面的互学互鉴,依托文化共鸣筑牢了友谊根基。两校间的情谊,也在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愈发深厚。    

       作为重要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自2008年两校开展合作以来,中新人文交流与联合教学项目持续开展,为青年学子搭建拓宽视野、增进理解的桥梁,成为中新教育合作的一张亮眼名片。未来,两校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不断拓展交流项目的广度与深度,为两国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与交流机会,推动中新教育交流的成果在互信互鉴中不断丰硕,为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情怀的优秀人才持续注入动力。

       审核:张子一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