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大AI火种点亮梭步希望小学 党建引领数字助学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者:xww发布时间:2025-06-29浏览次数:111

       通讯员 吴颖

       6月25日至26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党员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志愿者,驱车前往恩施市太阳河乡梭布垭村,开展“党建联建聚合力 数字助学促振兴”主题党日活动。这场特别的教育帮扶行动,以数字化设备捐赠与AI素养教育为抓手,为深山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点燃科技之光。 

       设备捐赠:25台电脑激活数字课堂

    “过去他们只能在课本上画飞机,现在能用电脑设计真正的飞机模型了。”梭步希望小学校长周倩望着教室中全新点亮的25台电脑感慨道。

       活动首日,党员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完成老旧设备更换,预装“远程教育”系统的新主机解决了全校23 名学生“无电脑可用”的困境,更通过可视化教学资源打破了山区教育的时空壁垒。

       26 日上午,捐赠仪式在晨曦微露的教室中拉开帷幕。人工智能学院(信创产业学院)院长易海胜致辞:“这些设备是信息化建设的数字种子,要在深山里长出科技的大树。”

       在党员志愿服务环节,网络与数学党支部书记周颖展示的机械臂精准完成垃圾分类演示。机械臂精准夹起贴有香蕉皮标签的图片,稳稳投入标有“可回收物”的蓝色标柱框中。当“指尖”划过”橡胶手套”图片时,后排传来清脆的童声:“老师,它能捡土豆吗?”周颖随即调出编程界面现场演示:“需要先教会它识别土豆的形状和硬度——就像老师带你们学新知识一样。”代码行与后墙“刻苦好学,严谨求实”的标语形成奇妙的叠影。 

      课程创新:AI 课堂搭建认知桥梁

    “原来云是装在网线里的智慧大脑!”在人工智能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吴老师的《住在云朵上的智慧大脑》课堂上,三年级学生李小雨通过“云端农场”游戏完成认知跃迁。

       吴老师通过“本地 / 云端收玉米”对比实验,让孩子们直观理解数字技术效率差异:本地模式点击后卡顿半秒,而云端模式下武汉数据农场即刻显示 “已入库”。

       更具创意的是“AI 机器人”角色扮演环节。扮演“无云 AI”的小学生王浩抱着空纸箱摇头,戴上“云端大脑”头饰的李小雨却能通过AIGC秒生成4张恐龙吃汉堡图片。“就像梭布垭的山泉要汇成河才能流远,AI的智慧也需要云端‘数字水库’供养。”吴老师的比喻让抽象技术概念变得可感。 

       长效帮扶:从硬件支援到生态构建

     “每月两次云端编程课,寒假开设 AI冬令营。”在村委办公室,学院专业负责人任勇展示的“数字助学生态图”勾勒出美好“愿景”:除25台设备捐赠外,还将构建“设备+课程 +师资”三位一体帮扶体系。

       学生志愿者杨凡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孩子们的心愿:“小雨想学动画制作,王浩想给机器人编山歌程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科技梦想,正通过WiFi信号传向山外。

       在快递需辗转三四天的山村里,驻村党员李芳收到的网络与数学党支部书记周颖的那束鲜花,成为数字文明与乡土社会的温情注脚。

       人工智能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党委书记肖伟在主题党课中强调:“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数字化是激活教育潜能的关键。”他要求党员教师在乡村振兴中涵养“志气、朝气、虎气、底气、锐气”,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精神落实到基层实践中。 

       这场往返约1200公里的助学行动,不仅是硬件设备的物理迁移,更是红色党建与数字文明的深度融合。当25台电脑在深山教室亮起蓝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具象化实践,更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样本 —— 那些在代码里跳动的红色初心,终将长成支撑山区未来的数字脊梁。 

       审核:肖伟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