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光】从示波器到非遗图谱——武职学子五年跨界“数字炼钢”记

发布者:xww发布时间:2025-07-03浏览次数:185

       通讯员 王洁

       2025年6月的一个清晨,湖北恩施土家族青年雷杜站在母校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实训楼前,手中的文旅局录用通知与口袋里的示波器校准手册形成奇妙呼应。这个曾在电路板上焊接梦想的工科少年,如今正用代码为土家织锦编织数字经纬—— 五年间,他以“科技 + 文旅”的跨界实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熔铸出一条独特的成长轨迹。

       起点——当电子信号遇见民族图腾

     “这些菱形纹路,实质上是时序信号!”大二那年,雷杜在课余时间用废旧手机主板组装简易编程学习器,意外发现家乡的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图案的数字化呈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电子信号图谱与民族纹样之间,他第一次发现了技术与文化之间微妙的连接。

       在实训室的深夜里,他常常一边伏在示波器前测试电压波形,一边琢磨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以编程复现的数据模块。他为家乡孩子制作的“编程织锦学习器”,意外成为跨学科探索的第一个“采样点”,让“技术传承文化”的种子在示波器的嗡鸣中悄然萌芽。

       转折——侗族大歌与PID控制奇妙共振

       2022年寒假,雷杜参与恩施州“非遗进乡村”普查项目。他手持音频采集装置,记录侗族《开坛歌》中的古老旋律,尝试用声纹分析软件对比不同歌师演唱的频率波动图,发现音高起伏与祭祀仪轨的时间轴存在精准映射——这恰似自动控制原理中的PID调节曲线!

       这个发现,催生了一连串跨界实验:他用PID控制原理模拟织锦机的张力反馈,用状态机模型拆解《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条款适用逻辑,用单片机思想优化工艺流程图。在一次学术沙龙上,有老师评价他:“这是理工逻辑与文化理解罕见的融合式表达。”

       此后,他做出专升本跨考旅游管理的决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图腾,而是可以用示波器观测、用代码解析的活态系统。”他在备考日记里写下这段话,扉页上贴着织锦纹样与电路原理图的对比图。

       融合——宿舍里的跨界实践

       备考期间,雷杜的宿舍成了奇特的“跨界实验室”:示波器、《电气原理》与《旅游目的地管理》教材并排摆放,焊锡丝缠绕着非遗普查问卷,手工音频采集器旁散落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摘抄。

       雷杜用严谨与热情独创的“数字孪生学习法”令人称奇:把客流波动曲线画成电路谐振图,用傅里叶变换解析民族民歌的节拍谱系,用滤波器的输入输出逻辑解释“游客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型;在PCB走线图旁标注《文化遗产保护法》条款,将“文化资本”理论类比为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分层架构。

     “这就像给单片机烧录文旅ROM。” 他指着布满公式的笔记本笑道,其中一页用红绿表笔标注着“民族认同感”的结构方程模型,恰似电路板上的正负电源。   

       雷杜的本科毕业设计《民族认同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入选优秀论文,导师在评语中赞道:“你完成了科技频谱与文化振幅的完美频带合成。”

       新声——让科技与文化共振     

       2025年公务员省考期间,雷杜的学习和生活几乎以“频域”方式运行:白天背诵《非遗保护条例》,晚上开发文旅数据可视化工具,深夜用Scratch编程还原吊脚楼结构技艺。

       省考面试现场,雷杜用卡尔曼滤波算法阐释“非遗活态传承的噪声消除”——“文化传承中的信息损耗,就像传感器测量误差,需要通过动态建模实现最优估计。”这番理工视角的解读,让文化系统的考官们频频点头:“你为传统文化装上了数字化的‘滤波电容’。”      

       如今,他被录用至某地文化和旅游局,参与地方非遗数字采集与活化展示项目。“我想做的,将所学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赋能技术,给传统纹样装上传感器,让织锦机懂得数字语言。” 站在吊脚楼改造的非遗体验馆前,雷杜调试着新开发的纹样识别APP。当镜头扫过织锦时,屏幕上实时跳出图案的几何参数——这是他用五年时间炼成的“数字炼金术”,让示波器的微光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在这场跨越专业界限的旅程中,雷杜用代码编织文化图谱,以算法解析民族记忆,实现了个人的跨界蜕变,示范了一条“科技赋魂传统”的青年实践之路。当非遗遇上数字浪潮,这位武职光电学子的故事,恰如一曲用二进制谱写的民族新声,在时代的频谱上激荡出独特的共鸣。

       审核:任超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