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志豪
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校园里,药管23301班学生王欣怡的志愿服务事迹成为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她的志愿服务之旅,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并最终成为激励他人的力量。
破茧:叩响心门的志愿之旅
大一寒假伊始,作为校企共建订单班“中联班”学生,王欣怡本计划前往合作企业参观学习。偶然间,她在乡亲群中看到社区服务中心为“青春暖冬”活动急募志愿者,她毅然调整实践方向,选择返回家乡秭归县,参与民生服务。
经过短暂培训,这位“05后”志愿者承担起为社区孤寡老人派送慰问品的暖心任务,以青春脚步叩响了一扇扇需要关怀的门扉。
王欣怡攥着社区给的孤寡老人名单,手心沁出薄汗,名单上“李奶奶,83岁,独居”几个字被指甲掐出个浅浅的月牙痕。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开展行动,内心紧张不安。
“李奶奶,过年好,我是社区派来的志愿者,给您送点慰问品。”面对王欣怡的初次问候,老人热情地将她迎进家门。王欣怡赶忙送上社区准备的慰问品,与李奶奶聊起家常,原本计划半小时的走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奶奶,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一定要注意低盐饮食,平时起床可得慢着点。”王欣怡一边收起血压计,一边将写满注意事项的健康便签贴在李奶奶的冰箱门上。这是她在完成贴春联、大扫除等“规定动作”后,主动为老人送上的“自选服务”。
“孩子,你们能来,这屋子都亮堂些。”李奶奶的话,像一粒种子,在王欣怡心里生了根。
从那以后,她就成了社区的常客,不仅陪老人话家常解闷,还成为了众多老人的“健康小管家”。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每位老人的喜好和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张爷爷血糖高不能吃甜食,李奶奶血压高,要定期监测……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有13名像王欣怡这样的专业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年货,更是各自领域的“看家本领”。
王欣怡加入丹阳社区“希望家园”志愿服务队
实践结束前夕,王欣怡因出色表现被秭归县丹阳社区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她双手接过奖状的那一刻,老人颤抖着递水杯的双手,还有队友们冒雨入户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这份荣誉不仅镌刻着个人成长的足迹,更像一粒火种,照亮更多青年奔赴温暖他人的征程。
成长:专业与温情的交融共进
返校后,王欣怡成了行走的“志愿活地图”。在校园反诈宣传摊位前,她自编的“防骗顺口溜”引得师生驻足;“一站式”社区清扫时,她总把最重的垃圾袋留给自己。这个总把“我来”挂在嘴边的姑娘,用专业所学架起服务社会的桥梁。
2024年暑假期间,她又跟随校团委老师,带领“技”兴红土,“童”享蓝天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马营村红色研学基地开展支教助学、帮扶助困、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在马营村,她们与70余名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同聚一堂,将劳动教育课堂搬进青山田园,组织别开生面的农事体验活动,为山区儿童播撒热爱劳动的种子。
王欣怡所在的实践团队与小朋友分享劳动果实
王欣怡在实践报告中写道:“当看到孩子们捧着自己腌制的黄瓜露出自豪笑容时,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劳动教育润物无声的力量。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在于点燃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受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影响,2024年暑期,当地防汛工作形势紧张。她与团队小伙伴联合当地党支部党员同志们闻“汛”而动,清理盘山公路路面落石、泥沙等影响车辆通行的路障,用一锹一铲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道路通畅。
王欣怡提到:“‘党员冲在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立志用实际行动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在服务群众最前沿作表率。”
王欣怡和实践团队成员参观马营苏区革命历史陈列馆
传承:让志愿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作为药管23301班班长,王欣怡也把这份温暖带进了班级。
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次社区义诊活动后。起初还有学生抱怨“这大周末的,比早八还折腾”,但当老人颤巍巍攥着药盒追出百米,硬要把苹果塞进志愿者手心时,所有人的心都被暖流击中。这个倔强的动作,让在场所有人读懂了“被需要”的重量。
王欣怡的志愿行为也得到了师生高度认可,在2024年武职群星评选中,最终荣获“武职好志愿者”称号。老师评价道:“王欣怡以专业担当托起生命质量,用青春热血书写医者仁心。这种超越个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正是新时代青年最闪耀的勋章。”
从寒冬到盛夏,从社区孤寡老人到山区留守孩童,王欣怡的志愿足迹串联起一幅幅温暖人心的画卷。500余小时的累计服务时长,5个社区的健康义诊覆盖,超800人次的爱心传递,这些数字背后是她用脚步丈量的责任,用专业托举的温情。
如今,志愿服务的种子在武职大校园生根发芽,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校园新风尚,王欣怡和奔跑在志愿服务路上的武职学子们,正用行动诠释着:最好的成长,是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志愿的星火温暖每颗需要关怀的心。
审核:肖伟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