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斋:武汉大学哲学院范明华教授畅谈“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

发布者:xww来源:艺术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1-05-02浏览次数:576

    武职网讯通讯员 吴颖4月29日下午,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委范明华应邀走进“谈石斋”艺术长廊,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畅谈“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

引经据典,阐释“审美眼光”

    范明华开宗明义,引经据典,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物关于美育的经典论述比如,孔子把美和善合起来考量,是一种终极意义的美育思想。又如西方哲人席勒说美育先于道德,没有美育的道德是强制性说教。  

   “美育”一词是蔡元培从德语里翻译过来,美育即审美教育。范明华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审美眼光的概念特点以及涵养功夫三方面展开阐述。  

    何谓“审美眼光”? 康德称“审美”为“鉴赏力”或“判断力”,西塞罗认为“审美”是“内在的感觉”,马克思称“审美”为“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范明华从先哲的论述引出:“审美眼光”是通过视觉或是通过试听知觉发现、辨识和感受美的能力。

谈及审美眼光的特点,范教授引用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艺术眼光不在乎各种权利结构,不在乎各种行业规程,不在乎各种流行是非,也不在乎各种学术逻辑,只敏感具体生命状态,并为这种生命状态寻找直觉形式的视角”的观点,指明审美眼光关注的是事物对人的美感意义,而非事物对人的利害关系,“工具一旦从实用中脱离出来,美就诞生了。相反的,总是追求真假,总是追求有用无用就无法进入审美世界。”

涵养审美眼光的要诀  

关于审美眼光的涵养之道,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无外乎“内在涵养”和“外在修习”,各执一端,辩争不休。比如,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何以有德”之争,孟子说恻隐之心、分辨是非之心是道德基础,荀子认“自觉”和后天训练缺一不可,向经典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陆九渊和朱熹关于“心学”和“理学”的旷世之辩;佛学宗教关于外在修炼和内心觉悟的权衡考量,等等。范明华认为,涵养审美眼光,应兼顾内外两端,而不可偏执。

当代人究竟应该如何涵养审美眼光呢?范教授提出四大要诀:培养审美心灵、确立审美态度、变换审美视角、提升艺术修养。

范明华讲到,涵养审美眼光首在培养审美心灵,比如,李贽在《童心说》里提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若也”。

“培养审美心灵,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审美态度。”范明华说,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贫贱行乐之法》里的“退一步”就是一种态度,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丰子恺提出的远离功利”也是一种态度。从中国美学角度而言,审美态度是一种虚静、闲适的态度,比如南北朝刘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宋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涵养审美眼光,需要变换审美视觉,以激活审美感觉。”范明华认为,审美是一种感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表现性思维。学会审美思维,需要展开审美想象。想象被认为是天才(尤其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或能力。要涵养审美眼光还需要激活审美感觉,从对材料的感觉到对形式的感觉再到对意蕴的感觉,这都是激活审美感觉的不二法门。审美主体可以从“陌生化”理论、从观看视角的变换中找到启示,还可以从寻常之物中发现美的潜质。

范明华还强调了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性范明华认为,艺术首先是一种“形式”,艺术是一种“语言”,为人们表现自我和发现世界提供了一种工具;艺术又是一种“感性形式”与科学的抽象的合乎逻辑的“理性艺术”不一样,艺术可以激活人的感觉和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它具有丰富经验、健全心智、拓展心胸、提高境界的作用。

    讲座临近尾声,范教授展示了他的摄影作品书法水墨绘画作品,分享了自己在美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艺术设计学院分党委书记、院长谢丽援引经典,作本次讲座总结。聆听讲座的师生对范明华教授兼顾诗意和远方、蕴藏情怀和智慧的精彩分享报以热烈的掌声。

  

审核 谢丽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