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人物】张义波:知恩图报 义薄云天

发布者:xww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10-09浏览次数:2978

    武职网讯(党委宣传部 董豆豆)他曾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台、韩国KBS电视台等国内外百家媒体报道,先后被授予“2009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09年湖北大学生年度提名人物”“中华新二十四孝”“湖北好人”“荆楚楷模”,以及2016年“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他就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校友、2007级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张义波。是什么让张义波引起媒体关注和全社会强烈反响?让我们一起走近张义波,了解他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感人故事。

自强不息身处逆境肯攀登

    张义波的童年是苦涩的,命运之神似乎从未对他展开过笑脸。

    他出生于秭归县水田坝乡联营村,这里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刚出生五个月的他就失去了父亲九岁母亲又因病去世,留下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九岁,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当同龄人还躺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小义波却不得不过早挑起生活的重担。家中一贫如洗,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懂事的小义波为了减轻老人的负担,从小就过着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的生活。放学后,他总是急急忙忙赶到田地里帮爷爷奶奶干活,天黑才回家;吃完晚饭才能抓紧时间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学习,一直到深夜。在这样的条件下,小义波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常年排名班第一。

    1998年,13岁的张义波以全乡第9名的成绩考入水田坝一中,可是每学期300元的学费难倒了他。无奈之际,张义波鼓起勇气,冒着高温酷暑独自步行几个小时,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水田坝一中的校长。他兜里连买水的钱都没有,一路捧小河沟的水喝,见到校长的时候,他全身湿透、几近虚脱。校长被张义波求知的渴望所打动,当即决定免除他的学费。

    生活的磨难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已然遭遇过无数苦难而停止2002年9月,生活又一次给张义波一记重拳,爷爷在这一年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张义波瘦弱的肩上。望着奶奶满头的银发、苍老的背影,张义波强忍爷爷离世的悲痛,默默告诉自己:从此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了!高中课业繁重,可是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张义波每个月都请假回家一趟,用最快的速度帮奶奶干累活、重活。有一年暑假,为了奶奶下半年在家取暖做饭有足够的柴火,张义波每天干完田里的活,立马就去山里砍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那段时间,他手上满是砍柴时留下的伤痕,因为经常背很重的柴,他甚至有的时候累得咳血。

    张义波记得奶奶说过,天再黑,总会亮。虽然命运坎坷,但他从未自暴自弃他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再苦再累,他也要坚持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张义波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终于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

羊羔跪乳不离不弃报亲恩

    张义波最放心不下的人,是奶奶。对张义波来说,从小到大,奶奶既给了他祖母的慈爱,又给了他从未感受过的父爱,还弥补了他短暂温暖的母爱。奶奶是张义波心中的太阳。

    然而,奶奶总有年老的一天。

    这一天来得很快。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时候,奶奶已年过八旬。尽管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可是自己的生活费怎么办?奶奶的生活费怎么办?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张义波一筹莫展之际,家里又传来坏消息,奶奶的腿病犯了,他只好请假回家照顾奶奶。

    接踵而至的困难眼看就要将这个年轻人击倒,学校及时伸出援手。在了解到张义波的情况后,学校资助了张义波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让张义波定下心来。同时,张义波四处应聘,他在学校餐厅、图书馆兼过职,当过超市促销员,发过传单做过家教搬过砖,他想尽办法,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一点点赚取生活费。张义波最多的时候同时兼职8份工作,最累的时候已无力说话,回寝室倒头就睡。就这样,他解决了自己和奶奶的生活难题。他把每月伙食费控制在200元左右,其余的钱每隔一两个月就托人带给奶奶补贴生活以及买药。张义波有个小账本,上面记录着给奶奶的生活费:2007年12月,汇款250元;2008年1月,放寒假回家,带给奶奶700元…… 从2007年12月到2009年11月,他一共寄给奶奶5100元。

    2009年底,奶奶病倒,生活无法自理。张义波不放心将奶奶独自留在老家,决定背着奶奶上大学。得知这一消息后,学校专门空出一间学生公寓,安排祖孙俩住下,并送去生活用品;为了适应老人的胃口,后勤服务中心专门给义波的奶奶安排了免费老人餐;学校师生也自发捐款资助张义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张义波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一边尽心照顾奶奶一边刻苦学习,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前列,还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

    2010年,张义波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优秀、吃苦耐劳,顺利成为湖北经视的一名记者。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体面、收入高张义波内心却很苦闷。当记者,出差是家常便饭,四处奔波的生活,使得张义波无法把奶奶带在身边;如果把奶奶送老家,难以想象孑然一身的奶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思虑再三,张义波毅然选择回老家当了一名村官,边工作边照顾奶奶。

    张义波的奶奶是幸福的。回到家乡的张义波,悉心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奶奶一直到2015年才因病走完一生的路程,享年92岁。在奶奶生命的最后20多天,张义波一直陪在病床边,白天为她端茶送饭、陪她说话,晚上趴床沿囫囵着休息,生怕奶奶醒了找不到他。张义波不眠不休照顾奶奶直到最后一刻,送走奶奶后,近一个月没在床上睡觉的张义波,双腿全部都肿了。

    孝是什么?张义波对此从未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你养我小,我陪你老,张义波做到了他一次次在奶奶最需要的时候,成为奶奶全部的依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个动人的故事。

饮水思源情系桑梓不忘根

    联营村海拔1300米,是秭归县位置最偏远的村落之一,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没有支柱产业。家乡的贫困落后让村官张义波辗转难眠,从回村的那一天起,张义波脑海中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

    当记者的时候,张义波积攒了一些人脉。为了帮助乡里摆脱贫困,他多次到武汉联系相识的企业家及爱心人士,争取他们支持。2012年至2013年,他通过努力,为联营村及水田坝福利院、中学争取到衣服、教学器材、学习用具、食用油和轮椅等总共价值5万多元的物品。

    然而,靠寻求捐赠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张义波认识到,要想提高乡亲们的收入,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家乡发展的路子。他先后前往全国20多个地方,向致富能人取经,并邀请农业专家实地察看指导。经过深思熟虑,他牵头成立了秭归县义博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高标准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并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长期兼任技术指导;先后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为当地250多户贫困户、800余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联系宜昌市区蔬菜企业到联营村种植发展高山蔬菜150亩,促进群众增收40万元。

    张义波回乡创业,母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16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联营村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之后每年都有青年师生利用寒暑假前往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家园行动”帮扶活动,协助当地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支持和帮助张义波更好地带领乡亲脱贫致富。2018年暑假,张义波多次与前来调研的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交流,了解电商平台,希望能通过商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将电商平台建立起来,增加核桃、柑橘等农产品的销量。

    饮水思源,走出大山的张义波,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联营村。他忘不了乡亲们昔日对自己的帮助,回乡七年,张义波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脑海里想的始终是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在张义波的引导下,村民逐渐意识到发展产业的重要性,很多在外务工的青年经常给张义波打电话了解村里的情况,有些青年甚至愿意回村里跟着他一起干,昔日凋敝的村庄渐渐焕发了活力和生机。

热心公益不遗余力显赤诚

    一路走来,张义波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而他也坚持将爱传递出去。

    在校期间,他多次向汶川大地震灾区捐钱,并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情系汶川,加油中国”的爱心募捐活动2008年9月,他得知新生中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便主动从生活费中捐出600元钱帮助新生;平日里,他利用双休或者节假日,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并用打工挣来的钱为老人们买礼品。

    2009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校周边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三在读的张义波创办了 “阳光家教社”,组织优秀在校生提供免费的家教服务,这项活动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就在此时,张义波得到了两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但是用人单位希望他能立即上班。留,意味着失去两个就业机会;走,则意味着有些贫困的孩子可能会失去求学的机会。张义波内心有过挣扎,可是想到当年别人对自己无私的帮助,他决心留下来,利用毕业前的时光,将家教社做得更好,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2016年11月,在张义波创办的“阳光家教社”基础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张义波志愿服务队”,升级打造一支集“义务家教、阳光家园志愿服务、精准关爱留守儿童、校园义工”等为一体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将张义波心怀感恩、服务社会的精神发扬光大。

    在当记者期间,张义波努力践行“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2010年12月,张义波所在的栏目组接到一对河南夫妇的求助,夫妻俩带着早产33天的双胞胎,从河南来武汉治病,由于没有钱,孩子命悬一线。张义波一边自掏腰包给夫妻俩拿生活费,一边抓紧时间从不同的角度采访挖掘夫妻俩的故事,希望通过节目让更多人知晓、帮助这一家。节目很成功,播出后短短三天时间,就募集到近3万元的爱心善款,双胞胎得救了。除了这对双胞胎,张义波还帮助过阳新 “大头娃娃”等多个弱势群体,他被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在担任村官期间,张义波依然不忘公益事业。回乡的几年时间里,他义务为百姓跑腿办事达2000多次,还多次联系中南民族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生到村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联系秭归县宜昌流动党支部党员和企业爱心人士资助村内的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帮扶慰问资金达7万余元。

    张义波所在的联营村,祖祖辈辈都是守着几亩薄地种玉米为生。他先后自费5万多元,奔赴省内外20多个地方,向致富能人取经学艺,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实地查看,带领村民开发茶场、种植核桃,一起致富奔小康。现在,他创办了秭归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依托高校资源,走“红色旅游+教育产业+扶贫”之路,发展集体经济以及主导产业,助推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帮助贫困户实现早日脱贫致富。

    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而成高大。我得到了社会的爱,一定要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十数年来,张义波感恩社会对他的帮助,怀赤子之心,尽绵薄之力开展爱心公益活动以此回报这个充满温暖的社会。

    奶奶曾经是张义波心中的太阳,而张义波,用他的善言善行,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太阳。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