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石斋讲堂:以书为道——徐小鼎解读艺术家书的历史和实践

发布者:xww来源:艺术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17-12-07浏览次数:372

 武职网讯(通讯员  萧潇)124日晚,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徐小鼎先生莅临谈石斋讲堂,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学术讲座。

 何谓艺术家书?

 书籍是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相对于整个书籍的历史而言,艺术家书则是一个时间并不长的概念,尤其在中国,近两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和魅力,徐小鼎通过对中国宋代的古籍、伊斯兰的手抄经以及古代欧洲的圣经和手抄书等作品的欣赏解读:不同地区、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乐于在书籍的装帧、装饰、排版和尺度等方面作出新的尝试,书籍在信息传播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家书的历史

 上世纪初,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艺术家在书籍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本艺术家书的实现可以看作是艺术家独立思考和创作的结果,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欧洲出现了很多用书籍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如毕加索、康定斯基等。

 通过观看分析这些艺术家的极富新意的作品,徐小鼎阐明“艺术家书”的四大要素:首先应该有书籍的形式,其次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再次是有一定印数和版数,最后应是艺术家独立制作的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书的实践

 徐小鼎将自身创作的四本艺术家手工书《蝴蝶》、《日心说》、《伊斯坦布尔的奇迹》、《阿弥陀经》的灵感来源、创作方式、艺术特色与风格以及展示效果一一与大家分享。《蝴蝶》中强调“对称”的概念,运用各种纤维材料并与黑白木刻的结合,保持该作品的整体节奏感,《日心说》运用欧洲古典铜版技法和手工上色的创作方法,体现出强烈古典主义的装饰性与神秘感,《伊斯坦布尔的奇迹》则是以足球游戏为灵感进行创作的,作者讨论的是真实与虚幻、生活与游戏的关系,《阿弥陀经》是作者对古代石窟工匠的虔诚、石窟手工痕迹的感触,用书本和纸的形态及结构制作出千佛洞般的感觉,用翻阅的结构展现佛祖讲经的道场,力图在作品中表现手工性与典籍性。徐小鼎一面分享在艺术创作中体验作品与自身的关系,一面鼓励在座的同学不论专业都可以去尝试制作艺术家书。

 国内外艺术家手工书活动

    最后徐小鼎向师生们介绍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书的展览和活动,作为国内新兴的艺术形式,徐小鼎说:“无论从艺术语言、文化背景和商业价值,艺术家书都有着无穷的可能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手制书活动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最为重要的是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加入了创作队伍,这让我们有理由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未来保持乐观并充满希望。”

 讲座结束之际,许多同学们被艺术家书所吸引,纷纷向嘉宾提问,请教如何制作艺术家书,制作时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等等,徐小鼎耐心解答。


武职影像

视频播报

返回主页